• 10阅读
  • 0回复

港刊文章:假黄金基地暗访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8-02-27

    【香港《亚洲周刊》2月22日一期文章】假黄金真骗术(记者 赵世龙)
    这些年,假黄金横行于市,各地屡有所闻,不时有抓获持假金行骗者的报道
。但假黄金从何而来?怎么制造?市场渠道如何?对黄金市场有多大冲击?一直
都是个谜。
    不久前,我得到消息,说湖南宜章县的几个乡镇是这些“黄金”的主要产地
之一,便前往当地探个究竟。
    乔装驱车赴“金”源
    宜章的一六镇、岩泉镇、粟源镇这三个地方是出产“黄金”之所,当地人极
少直接与外地人打交道,他们主要操作方式是本乡的人走出去卖;本地人一般不
与外来购货者直接联系。每个出去闯荡的人手上都有一些线网,但必须是由他亲
自去联系。
    抵达宜章的第二天,友人带我们到一六镇尾一栋房内,见到一位镇上的“能
人”,他只说是做几个工艺品玩玩,一般不卖。
    然后“能人”起身进到里屋,关上门摸索了一阵,拿出四个“金”牛,这是
我这次采访中首次见到“货”。但颜色和旧铜差不多。“能人”解释说,“货”
的原材料叫化学金,原本是用来补牙的材料,新铸出来金光灿灿足以乱真,但很
容易氧化变色,“能人”劝我买回去以后少用手摸,汗渍容易使“金”色变暗。
    “能人”说,材料产地在哈尔滨,韶关也有得买,化学金在医药公司只需2
5元1斤。用小坩埚烧化,铸成“金砖”、“金元宝”、“金菩萨”什么的,还
得用錾子在造好的“金器”上錾字或龙凤花纹等。出炉时间久了,“金”色消褪
,当地流行用细砂纸打磨,“货”又金光灿灿,所以,不少流出来的“货”上可
以看到砂纸打糙的纹路,真金是没有这种纹路的。
    据他说,“黄金”镇上很多人以户为单位,配备有电炉熔“金”。当地人配
制了一种药水加入坩埚,可以熔化真金。熔化真金的目的是进行特种加工,以让
外出的售货人员“行销”方便,据“能人”透露,这种加工是在假金货的一个角
上包或铸上一点真金。因为最主要的销售对象是全国各地的各种小基金会、信用
社、小银行、储蓄所的工作人员,他们往往要弄下一点化验,但不可能整块化验

    看“货”议价坐田?
    距高一六镇约一公里的石碑角村才是“黄金”基地。我们把车停在村口。步入七
拐八弯的汀南村,友人很紧张地告诉我:“千万别问东问西,一旦露了口风,就
别想起出这个村子。”按照规定,我站在村子一处老房子边,友人去拿来十多有
地方坐下来看货、谈价钱,友人于是把我带到货主家。
    货主看见我们,脸色吓得发青,不让我们进屋看货,我们只得转过村角,坐
在已收割了的稻田埂上看货。由于一般不与外人直接联系,不接小宗买卖,所以
货主出手是要卖给我们十块“货”,有“金砖”、“金菩萨”、“金元宝”,以
100元人民币起价,而制作难度较大的后两种,则要价120元和150元。
    友人说,当地人从来都是把这个拿到外地当真金卖,一块约有一两多重,有
的卖上万元。
    引人上钩施骗术
    当地流行的行话是“装傻瓜骗傻瓜”。友人给我弄来了几张“家宝遗嘱”,
用宣纸写的,再用泥水弄成泛黄样子,以显其古旧。其中一份写着:祖传金砖等
珍品,承几代辛劳之所得,欲创其伟业以传后世,而孤老命薄,恰遇天下大乱,
朝廷腐败,民何安生?恐宝落恶邪之手,故将所余黄金数两折埋于庭院中,他日
如有得宝者,望能献于有望之朝。落款:“陈德龙愤书。乾隆三年仲冬月立”。
还盖上印,印后有几幅藏宝图。
    我们也见过另几份“遗书”,大同小异,陈德龙题款居多。
    卖“金”者常常在路上问人邮局怎么走,当好心人告之后,就说这个东西不
知可不可以邮寄回去,拿“金”示人,往往有人问他怎么得的这个“东西”,问
路者说是工地挖出来的,还有张字纸,不过他(或她)不识字,不晓得上面写什
么,再拿出来给人看,然后说可能这个东西不好寄,不如找个地方便宜卖了。上
当者十有七八贪心顿起,中了“装傻瓜骗傻瓜”之计。用这招者多为女人。
    还有一招也很常见,就是佯装喜冲冲地去中西药店,向店主人借秤药用的小
秤,说刚在工地上挖出“这个”,当然还会出示“遗书”之类,秤一秤重,诱人
上当购卖。
    令人心惊的是,假金直接混入金市,冲击金融市场。相当多一部分被打造混
入金饰之中。我无法统计金饰行业假货或掺假成分有多少,但看见过纯金项链只
售18元的广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