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日报认为:日韩金融危机根源都在内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7-11-29

【日本《时报》11月26日文章】题:日韩金融危机的相同点  
    在日本山一证券公司正式宣布“自主废业”的前夕,素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韩国也宣布国家陷入金融和财政危机,并正式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需要200亿美元的援助。  
    韩国的金融危机和日本的金融危机有很多不同之处。截至目前,日本的金融危机并没有危及日本的财政和政府的信誉,作为世界第一大债权国,并没有因为一连串的金融机构的倒闭而岌岌可危。但是,韩国和日本的金融危机在表现形式上仍然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  
    日本和韩国的金融危机都是从“内部”爆发的,这与不久前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除了泰国之外,人为操纵的痕迹明显可见,世界大炒家绍罗什对此也供认不讳。而日本和韩国的金融危机则完全是自身的因素,连续曝光的金融界丑闻,是这场金融危机的“起爆剂”。韩国韩宝公司的倒闭以及日本山一证券公司的“自主废业”虽然均由于债台高筑,无法翻身,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无不缠身于相关的丑闻。  
    另外,金融体制的封闭性使得日韩两国都缺少应有的监督机制。由于其“封闭性”使得资金流向不明确,造成了乱帐坏帐层出不穷。已经查明,山一证券公司帐外债务达2648亿日元。  
    如果有一个透明的监督机制,那么对日本证券业而言,如此大的一家证券公司绝不会发生这种违法的帐外债务事件。  
    韩国的不透明性与日本相比有过之无不及。政府高级官员直接参与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活动,金融机构按照政府官员的“明言”和“暗示”贷款给企业,企业再把巨额的利益输送给这些政府高级官员。其结果是没有人为金融机构的无担保借贷承担责任,韩国的财政“恶瘤”就是这样形成的。全斗焕、卢泰愚以及现任总统金泳三的儿子无不涉及这样的利益输送案。  
    日韩两国金融体系的不透明性,有其历史原因。战后日韩两国的经济发展都是在政府的强力指导下走上高速发展道路的。政府通过制定工业发展计划,然后要求中央银行给予金融援助来实施该计划。该模式曾经被称为“东亚经济模式”。当然经济“奇迹”确实也发生了,日本的情况不必赘言,韩国的情况就像前中央银行行长朴圣相曾自豪地表示的那样:“60年代初,就在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开始之前,韩国的状况是百废待兴,急切地希望摆脱贫穷的恶性循环。当时韩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21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82美元,而今天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600亿美元和6000美元。1961年出口总额不足4100万美元,而今天已是720亿美元,增长了1700倍之多。”  
    在没有进入到发达工业国家之前,政府对本国经济进行规划时,为了保护脆弱、处于萌芽状态的本国工业,在制定政策时往往具有很大“排他性”和“封闭性”,金融政策也是如此。  
    为了防止国内资金向海外流出,1949年日本实施过“外汇管理法”,原则上禁止日本国内居民从事一切对外金融交易,原则上也禁止民间企业持有外汇。这一制度一直实施到1972年5月,日本现在的“银行法”对个人向海外“送金”依然有金额上的限制。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不透明性”的弊端会越来越突出,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界人士,为了将更多的利润据为己有,利用制度上的“不透明性”进行经济上的犯罪活动也就理所当然了。假若要从根本上防止因内部原因而发生财政和金融危机,增强经济体制的“透明度”也许是唯一的选择。  
    日韩是世界上两个富有的国家,发生这次金融危机完全是饱暖思“邪欲”的结果。日本德阳城市银行社长新井田时男二十六日在仙台银行总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鞠躬致歉。新井田宣布,由于挤提和筹集资金困难,这家中型银行结束业务。(美联社)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