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小女工拯救大企业(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7-01-31

    【台湾《天下》杂志12月号文章】题:日本生产管理新趋势小女工拯救大企业
    一家位于日本宫城县,专业生产光碟的索尼工厂,正打算结束国内生产、关闭工厂,外移斯里兰卡。
    这项外移行动却遭总公司下令喊停。原因是总公司的生产革新推动室主管,在看过该工厂提报的生产计划书之后,认为在土地、劳务成本低廉的斯里兰卡设厂生产,表面上十分合算,但若考虑开工生产后,一有任何问题,都必须从日本调派技术人员前往支援;而且不论将零件从日本运往当地,或将成品自当地回销日本,两地都可能产生库存成本;若再列入国家投资风险,则帐面下看不见的成本,十分惊人。结论是留在日本国内生产,反而比较划算。
    索尼的叫停动作,虽然并不代表日本企业的外移趋势将来个大转弯,但至少显示日本企业开始质疑过去“外移=竞争力提升=获利成长”的法则。
    《日经商业》周刊观察,包括索尼、丰田、NEC等日本具代表性的制造业大厂,正积极研究提高生产效率的模式,企图开拓出不往国外走、竞争力也能倍增的坦途。索尼女工改造生产线
    女作业员柴田,以前只是索尼爱知县幸田厂的一颗小螺丝,随着生产线上川流不息的零件打转,重复同样的动作,默默地装配一台又一台的摄录影机。
    现在,每天早上八点十五分,她精神奕奕地主持晨间训话,对同一生产线的伙伴说明当日重要事项,嘹亮的声音回荡在厂房中。最近,她还飞往索尼的泰国厂和马来西亚厂,协助支援当地生产线的运作。
    是什么改变了柴田?两年前,上司的一句话:“想办法一个人设计生产线、经营生产线”,使柴田从一个被动运转的小螺丝,变成带动生产的引擎。
    当时,日本制造业受困于日币升值,纷纷大举外移渡海求生,幸田厂也面临关厂休业的生死抉择。厂内干部连日开会研商,决定赌它一赌,让技术人员“短期失业”,将生产线交给女作业员全权负责,冒险尝试由下而上的生产改革。
    然而,过去由技术人员发号施令、女作业员一个命令一个动作的合作模式,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更改。幸田厂厂长一方面对技术人员发出“禁足令”,禁止技术人员到现场探头探脑、管东管西,另一方面,选拔几位女作业员,施以生产技术入门训练,灌输管理知识,然后将厂房内机器、输送带全部拆除,要求她们须从使用者的角度,重新设计生产线的排列。
    万事起头难,刚开始柴田与伙伴排出长达170米的生产线,生产效率不升反降,经过半年的摸索与学习,她们合力排出的“心型”生产线,展现让人满意的成果:比起以前,生产效率提高77%,削减43%的人手,半成品的库存减少91%,空间利用则缩小了76%。
    另一方面,不少“短期失业”的技术人员转入机器设备的研发部队,第一件工作就是设法将以前向外采购的机器内制,由于熟知生产线的运作,在设计当初就能避开不合实际的设计,切入符合生产线需求的重点。
    激发女作业员独立思考作业,并将技术人员投入更具高附加价值的工作,幸田厂由下而上的生产改革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丰田“两小时换场制”
    在号称TopofAssembly(顶尖装配厂)的丰田九州厂,新的实验正在上演。
    “两小时换场制”是新实验的名称。组装部门的员工每隔两小时,就交换负责的工作内容。
    实验的目的十分清楚,第一在维护作业员健康,避免不断重复同一作业,造成部分筋肉疲劳受损。第二在提高品质水准,反复做同一动作,注意力随时间拉长而松散,每两小时换工作内容,可以刺激集中精神。第三则在于训练多能工。一般汽车装配厂,在培养多能工的目的下,一个月最多交换一次或两次工作内容,但像丰田九州厂这样,每天都执行,而且多达四次的,尚属大胆的创举,令同业咋舌称奇。(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