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亚洲银行系统的困境与出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6-10-31

    【香港《亚洲华尔街日报》10月15日文章】题:亚洲的银行问题
    银行在亚洲经济奇迹中起到核心作用。亚洲地区对现金胃口很大,个人储蓄额很高而且大多数国家的政府没有积累赤字,在这样一个地区,银行一贯在储户和资本用户之间起主导的中介作用。
    亚洲相对较低的证券金融比例给人以深刻印象。证券在日本的金融资产中仅占24%,在其它亚洲国家只占12%,而在美国,这个比例是46%。这就是为什么银行部门运转良好在亚洲比在其它任何地方都重要,以及为什么亚洲主要经济大国不久将不得不对它们的资产负债表上的坏账采取措施的原因。
    最近,美国摩根银行的埃施魏勒对为何储户和公司在今后数年必须继续由银行在它们之间起中介作用提出了有说服力的理由。他的预测对亚洲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银行要继续为其借贷活动提供资金,它们就必须恢复储户的信心。储户不是别无选择。那些认为转向证券投资过于令人担惊受怕的储户可以在别的地方投资,比如投资于黄金或其它有形资产或,者作为最后一着,把钱藏在床垫里。然而,这些替代办法不是调配增长资本的十分有效的办法。
    分析家们开始担心这样的日子或许快要到来:这个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日本和中国的储户可能会采取某种反抗行动。这两个国家的银行系统很不相同,但它们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这两个国家,储户们有理由对被银行家和银行管理人员称为“无效”的贷款感到神经紧张。日本和中国政府自己都承认,无效贷款至少占银行资产的2%。非官方分析家说,实际的无效贷款数量可能3倍于日本的数字,并至少10倍于中国的数字。当然,大家都承认,非官方分析家常常只是作猜测而已。
    日本和中国是怎样走入这种可怕的困境的呢?令人惊奇的是,它们走入困境的道路非常相似。尽管两国的收入水平有巨大差距(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据认为不到2000美元,而日本则超过3万美元),但它们的银行系统至少有一个重要的相似之处。两国都利用各种手段鼓励公民把他们的大部分收入储蓄起来,并抑制或至少不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从而断绝了除银行或政府储蓄外的一个潜在的选择机会。两国政府都想人为地使利率保持在低水平,而且还想把资金来源用到被认为是国家的重点产业上。这在证券市场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这可以通过政府对银行和像邮政储蓄这样的实体加以监督或控制轻易地做到。
    日本和中国政府说服银行支持它们的信贷优先项目,办法是一方面进行道义上的劝说,另一方面对工业加以控制。这样做实际上是认为,银行不是独立的,如果情况不好,政府会帮助它们摆脱困境(这种含蓄的保障肯定不限于亚洲,正如法国政府最近帮助里昂信贷银行摆脱困境清楚表明的那样)。当这种含蓄的保障影响到储户——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一些银行“大得不至于破产”——的时候,这个恶性循环就完成了。
    在日本,看来享受这种保障的有10家城市银行、7家信托银行和3家长期信贷银行。这些银行在政策性信贷中首当其冲。
    在中国,银行当然大部分为政府所有,政府官员公然指挥银行进行他们认为合适的信贷,主要是向国有企业贷款。中国最近分别建立了4家“商业”银行,希望把现代银行的作法引进这些银行,但中国仍保留着老式的“政策性”银行。然而,一些分析家认为,如果中国的银行不得不注销它们收不回来的贷款,所有银行都会处于拖欠状态。
    困扰着银行分析家的一个十分令人不安的问题是这种状况还能维持多久,含蓄的“大得不至于破产”的保障是否仍然可靠。一位悲观的日本银行分析家甚至说:“现在情况正好相反。政府现在认识到,这些银行中有些‘大得无法帮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