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拥有一个原则 建立一套体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6-04-29

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因此消费者有权力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编者按制假售假已成为全球经济生活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因此,许多国家都将打假作为治理经济环境和规范市场竞争的重点内容。本报从今天起推出“打假在国外”专题系列报道,以供参考。
    【本报堪培拉4月24日电】(记者林振熙刘东凯)澳大利亚人崇尚公平精神。在这个国家,用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的行为不仅人人喊打,而且每打必中。消费者有觉悟也有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赋予消费者保护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个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澳大利亚的市场井然有序。在这秩序井然的背后。有一套健全的体系和一个指导原则作后盾。这个指导原则就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因此消费者有权力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为了将这一指导原则付诸实践,澳大利亚建立了一套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维护市场秩序的体系。
    在澳大利亚,人们最熟悉的法律之一就是《交易准则法》(TradePractiseAct)。经过1995年的修改,这部法律不仅涵盖了联邦政府所管辖的范围,而且通过各州的立法延伸到地方政府的管辖范围内。此外,它还把旧法律所不涉及的个体经营者包括在内。通过从联邦到地方各级政府的相似立法,各类商业活动被纳入依法经营的轨道。与保护消费者权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相关的法律还有《版权法》、《商标法》和《价格监督法》等。便利消费者行使权力的执法体系
    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澳大利亚建立了鼓励和便利消费者行使权力的执法体系。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最高政府机构有两个,一个是联邦消费者事务局,为政策决策机构,下设消费者事务部。另一个是澳大利亚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为执行机构,在各州都设有分支。此外,各州和地方政府都设有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部门。各级消费者保护部门每年接受投诉和咨询300万人次,这在只有1800万人口的国家,投诉率是相当高的。正是由于这些机构做了大量的工作,澳大利亚的市场秩序才十分稳定。
    当然,消费者投诉的案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相当细小的。为此,各州都设立了小额投诉法庭,以便迅速审结这些案件,及时给予消费者一个“说法”。这些民事法庭有权判决10万澳元以下的赔偿。如果消费者在零售、修理、服务和其它行业买到了假冒伪劣产品,就可以向小额投诉法庭起诉。法庭不必引经据典,而是根据有关法律的精神和实际情况,自行处断。消费者不必为了一双不合格的鞋子而跑断腿、磨破嘴,只要告上法庭,很快就可以得到赔偿。因此,澳洲消费者亲昵地描述小额投诉法庭为“吃早餐的工夫就可伸张正义”。
    那些涉及多个州、众多消费者或整个行业的重大案件则由澳大利亚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负责。例如,最近该委员会接到投诉,发现一些保险公司向几十万消费者散发带有误导信息的宣传手册。于是委员会代表广大消费者向法庭控告这些保险公司,并打赢了这场官司,使消费者得到了总数一亿澳元的补偿。委员会的职责就是把单个消费者的力量联合起来,向一个或多个大公司乃至整个行业提出诉讼,从而大大增加了消费者获胜的机会。委员会代表消费者打官司是不收费的。委员会的官员说,他们提出起诉的案件中的95%以上都胜诉了。在1995年,联邦政府为委员会拨款2500万澳元替消费者打官司,结果全年消费者获得的补偿达5000万澳元。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澳大利亚,公道总是站在消费者一边。
    另一方面,消费者也自发地组织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全澳有上百个消费者团体,他们代表妇女、儿童和少数民族等易受侵害的群体,或专门针对某一个行业而成立。这些团体在议会中有代言人,其成员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的职责是把成员的意见汇总反映给政府,影响政府的有关决策,并监督政府实施保护消费者的政策和措施。他们的意见和投诉往往直接传送给联邦和各州政府的有关机构,所以任何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重大事件都逃不过执法部门的眼睛。企业自律
    澳大利亚保护消费者权益体系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齐抓共管。行业协会是具有约束力的实体,下设仲裁机构,负责调解企业与消费者的纠纷。这些仲裁机构可以裁决企业停止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活动、对消费者作出补偿。一部分仲裁机构的裁决不具备法律效力,全靠当事人自觉服从。另一部分的仲裁机构的裁决则由政府立法赋予法律效力,当事人如不服从就要蹲监狱。
    以澳大利亚食品行业为例,奶制品、肉制品等多家行业协会都由政府机构澳大利亚食品局统一管理。该行业制定了《澳大利亚食品标准》,经法庭核准具备法律效力。食品行业仲裁机构负责审批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去年,西澳州一家肉制品公司在生产萨拉米香肠时,用来源不明的羊肉冒充牛肉,结果造成一名消费者因食物中毒死亡,27人肾脏严重受损。这一恶性事件发生后,食品行业仲裁机构不仅作出决定吊销了该公司生产香肠的执照,而且对公司经理提起了刑事诉讼。
    这些行业协会进行监督、裁决和执行等活动要花费大量经费。这些经费基本上来自企业的缴纳金。这些企业肯花大价钱打假,并自觉遵守仲裁机构的裁决,原因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商业利益。在西澳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后,澳各地消费者不约而同地停止购买所有牌号的萨拉米香肠,结果各个肉制品公司的销售量普遍下降,出口也受影响。用澳大利亚食品局官员的话说,因为澳国内市场相当狭小,所以企业的信誉就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敢不服从仲裁机构的裁决,拒绝改正制假、售假的错误,因为那样做它就无法在市场立足。
    澳大利亚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的官员指出,单靠企业自律是不够的。政府必须不断监督和推动行业协会作出重大的、深层次的改革,从而使保护消费者的措施跟上时代的发展。拒假货于国门之外
    在澳大利亚国内明目张胆地制假、售假的活动相当少见。许多假冒伪劣产品都是来自国门以外。澳大利亚海关的官员说,澳大利亚的商品进口额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同时,假冒伪劣产品流入澳洲的数额也在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为了防患于未然,澳海关加强与其它国家海关的联络,并与跨国公司和进出口公司建立固定联系。近年来,澳海关查没的假冒伪劣产品数额的年递增率超过5%。
    由于进口的假冒伪劣产品极难查清其最初来源,而且澳大利亚法律对远隔重洋的不法商人鞭长莫及,所以澳海关采取了针对进口商的策略。一旦发现假冒伪劣产品进口,海关先扣住货物,然后顺藤摸瓜,通知国内有关部门对进口商进行查处。海关还鼓励进口商主动提供信息,一旦发现上当受骗马上通知海关,把假货拒在国门之外。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