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亚洲汽车业的现状及未来(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6-03-30

    【日本《世界经济评论》月刊1月号文章】题:亚洲汽车产业的发展(作者千叶商科大学教授影山僖一)原文提要本文观察了亚洲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态,指出了日本转让经营技术的情况,并打算展望汽车产业的未来。二战后汽车产业的发展
    大约于100年以前诞生的汽车产业,经过20世纪前半叶的准备期之后,在二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正迎来成熟期。二战后,在从1955年到1991年的36年间,世界的汽车产量年平均增长3.5%,1991年产量达4670万辆。其中,轿车的产量为3470万辆,商用车创造了1200万辆的纪录。
    如果以石油危机为界线区分二战后汽车生产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在增长率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从1955年到1973年的18年间,汽车产量的增长率为6%。而从石油危机后的1974年到1991年期间,约增长1%,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
    (1)按地区来看1989年的产量,日本约为1300万辆,居首位。其次是美国,再次是西德。80年代一个引人注目的动向是韩国的汽车产量大幅度增加。1991年韩国的汽车产量约为150万辆,突破了百万辆大关。
    (2)另一方面,日本的汽车产量从1980年起一直居世界第一。日本的汽车产量1955年仅为7万辆,到60年代创造了500万辆的纪录,在发生石油危机的1973年,产量增加到约710万辆。1980年超过了美国居世界首位。80年代日本汽车产量增长有所放慢。但是,1991年的产量仍相当于世界总产量的约28%,达1320万辆。
    (3)80年代以前一直不景气的亚洲汽车生产,到了90年代以后急剧上升。特别是韩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引人注目。其次,中国和泰国的汽车产量也稳步增长。台湾的产量也不断增加。韩国的汽车产量,1994年增加到230万辆,据说在本世纪内,其生产能力将达到500万辆。亚洲汽车产业发展的原因
    持续高速发展的亚洲汽车产业,其增长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内需扩大、当地政府为引进外资转变政策、日本企业向当地企业转让经营技术和生产技术等。
    (一)内需扩大和社会生活汽车化:一般说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社会生活汽车化就可以得到迅速发展。这是因为,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已成为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内的购买力已扩大到一定的水平以上。
    另外,为了达到这一水平,许多产业在发展,支持大量生产汽车的基础产业正在得到充实。今天,东盟国家中约有将近一半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的标准。
    从东盟国家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的现状来看,可以说,今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只是几年内的事情。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已经取得具备社会生活汽车化条件的事实来判断,东盟国家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对于汽车产业来说,重要课题仅仅是如何获得贷款。
    (二)日本企业转让经营技术:日本企业对亚洲各国的直接投资,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迅速增加。日本企业以对亚洲的民族企业直接投资入股为主,对亚洲的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仅是转让经营战略,技术转让也在迅速推进。
    日本企业通过以下形式对当地企业进行经营技术的转让正在取得进展。
    (1)实行一专多能,通过质量管理小组实现合理化和改进质量。
    (2)外部订货管理和订货竞争等购买系统的合理化取得进展。
    (3)形成转包企业间的协作组织,培养当地供货者。
    (4)派遣日本的经营者和技术人员,向当地工厂移交日本生产系统取得进展。(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