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克林顿派兵波黑的政治风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5-11-30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24日文章】题:克林顿的外交成绩单又得一个“A”——但他也同时面对波黑和平协议的政治风险(作者阮次山)
    11月21日,在克林顿处心积虑的安排下,巴尔干半岛三大政治实体——波黑、克罗地亚及塞尔维亚
    ——经过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空军基地长达三周的密集谈判,终于达成终止三年半内战的和平协议。克林顿自然得意。
    若仔细分析克林顿的外交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优点在于擅长与小国打交道,缺点是无法与大国置腹交往,在对欧盟诸国、对中国、对日本、对俄罗斯等大国的外交上,克林顿一直没有好表现。相反的,克林顿在与巴尔干这些小国打交道时反而表现不错。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外交经验的克林顿,对于后冷战时代,美国与上述诸大国应如何交往并无先例可循,自己又无法拿捏分寸,自然左右为难。
    11月21日达成的这套波黑和平协议,虽然勉强为各方接受,但各方领袖当天在草签和约的仪式上都面色凝重,且彼此握手勉强,原因是这次协议有几个基本缺陷:
    ——该协议以种族为界,区分为两邦,形成日后种族冲突的导因;
    ——该协议准许两邦各拥有军队,有三个政府:一为联邦政府、一为中央政府、一为塞尔维亚共和政府——形同多头马车,日后争端难免;
    ——由于波黑的塞族人不能单独出席和谈,只能附属于塞尔维亚代表团,今后塞族人拥有多少程度自治权?塞尔维亚今后能否“罩得住”这些塞族人?而同时有穆斯林、塞族及克罗地亚族人的波黑能否相安无事?在11月21日的草签仪式中,波黑塞族代表缺席,并且表示不满意此协议,形成不祥之兆。除了这些潜在的缺陷之外,对克林顿而言,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说服美国国会及民众,让他派两万多名美军去加入北约组织的维持波黑和平部队的行列?
    根据波黑和平协议,北约和平部队有两大任务:
    一、首要任务是促使、监督交战各方的军队撤出一条宽四公里的停战区。
    二、清除各战场的地雷,为救济机构运送粮食及其它物资提供保障,保护难民返乡。
    据估计,这两项任务约需费时一年,对美国而言,将需花费15亿美元的经费。
    为了消除美国民众对派军驻外的恐慌,克林顿在21日宣布派兵赴波黑时,形容这次任务是“干净利落、有限度的、能达成目标的任务”,他并称这次任务“风险极低”。虽然,由共和党所控制的国会,过去曾表示反对把美军派赴波黑,但是,21日波黑和平协议宣布后,共和党领袖在私下表示,他们不会全力反对派兵。众院议长金里奇说:“我们不自动同意也不自动反对,全看克林顿提出什么说法!”共和党籍的一位印第安纳州联邦参议员也说:“国会目前要说的是:‘总统先生,床是你铺的,你现在可以睡在上头,结果是好是坏,我们会告诉你。’”
    换言之,目前克林顿将需负担派兵的后果。一般认为,他之所以要在派兵波黑的问题上冒此风险,原因有二:一、上台前后,克林顿一再坚称他主张美国应派兵去协助解决波黑的民族纷争悲剧,如今必须遵守此承诺,否则难以面对大选年的挑剔;二、过去在外交事务上,共和党人一向讥笑克林顿缺乏毅力与决心,克林顿准备用此一举,显示自己的领袖能力,展示自己的决心与魄力。
    对于出兵与否,克林顿的考虑当然受民意左右,但是,这回克林顿决心和民意一赌。原因之一是,在过去,美国民众有个习惯,政府派兵赴海外执行任务之前,民众往往大力反对,但一旦军队已派出,却往往受爱国情绪指使,转而支持政府。因此,只要在派兵赴波黑之后,美军未造成太大伤亡,克林顿派兵赴波黑的行动将又成为他外交成绩单上的另一佳作。
    在历年来的美国大选中,“外交”是一个很微妙的课题,除非像约翰逊总统在越战问题上的表现不佳,被迫放弃竞选连任之外,在竞选中“外交问题”既非绝对重要,但也非可以等闲视之的竞选题目。然而,美国民众不能忍受上台后可能因为缺乏外交能力致使美国国际地位受损的总统候选人,但是,在外交事务之成就辉煌的人,却也未必能完全保证会当选,当年赢得海湾战争的布什却输掉总统大选便是一例。
    以“内政”号召起家的克林顿,在当了总统后发现,他在内政上的成就乏善可陈,在外交上却比较容易表现。因此近几个月来,全力攻外交,试图在外交上表现出好的成绩,而传统上较擅长外交的共和党此时此刻当然要阻挡克林顿这种居心,双方在今后一年如何在外交问题上角力,对克林顿而言,一方面要靠他的智慧,一方面就要看他派兵赴波黑后的运气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