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揭开科罗纳间谍卫星的神秘面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5-10-01

    【美国《纽约时报》9月12日文章】题:间谍卫星早期作为“泛光灯”的作用逐步为人们所了解(作者威廉·布罗德)
    关于“科罗纳”(意为日冕)间谍卫星的所有情报都曾经是最高机密:它的名称、来龙去脉、建造者和操作者、摄像机和轨道、拍摄的照片和解释器;最机密的是:它在空中窥探到了什么。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间谍卫星系统,“科罗纳”是冷战时代特别重要的一着。几十年来,官方竭力对它的存在加以保密。
    今年2月,克林顿总统宣布取消对“科罗纳”间谍卫星早期拍摄的数以千计的照片和文件的保密,撩开了神秘的面纱。后来,侦探先锋第一次自由地向世人公布了他们的高级机密,透露了一系列令人吃惊的情况。不再神秘的「科罗纳」
    1960至1972年间成功地执行了侦探任务的95颗“科罗纳”人造卫星被证明是非常先进的现代工具。为了建造“科罗纳”卫星,美国动用了最尖端的工业人才。更为重要的是,新近披露的情况说明了“科罗纳”多么巨大地改变了华盛顿的理解能力:分辨出冷战期间谁是它的朋友,谁是它的敌人。
    “科罗纳”间谍卫星的设计者之一阿尔伯特·惠朗今年5月在中央情报局的一次研讨会上说:“仿佛是一盏巨大的泛光灯在一间黑暗的仓库里亮了。‘科罗纳’收集的数据很快就具备了“神秘”拦截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的作用。”
    中央情报局最近发表的关于“科罗纳”卫星的300页的文件表明:该间谍系统在60年代初期消除了美国担心自己在建造远程导弹方面远远落后于苏联的疑虑。间谍卫星于1963年发现莫斯科在建造反导弹武器,1964年发现中国将引爆它的第一颗原子弹,并且于1967年发现以色列在为期6天的战争中至少在埃及、约旦和叙利亚摧毁了245架飞机。
    “科罗纳”的生产经理詹姆斯普·拉姆伯说,这个系统带来的革新浪潮不仅解开了大量国外令人费解的事情,而且还直接帮助了诸如“阿波罗”登月计划和建立观测天空的太空望远镜这样的公开性全国计划。
    关于“科罗纳”的其它情报还有:
    ▲从外层空间送回暴了光的胶片,这种行动失败了十几次,直到1960年8月获得第一次成功。1961年又有十几次行动宣告失败。一只从太空迅速返回的镀金胶片箱降落在俄罗斯的一片森林处,被伐木工人用斧子砍开。
    ▲1960年首次成功的行动覆盖了1600多万平方英里的苏联领土——远远多干早年U—2间谍飞机4年内24次飞行任务中所获得的情报。“科罗纳”一共拍摄了地球表面7.5亿平方英里以上的土地的照片,是地球面积的很多倍。
    ▲“科罗纳”不仅侦探外国目标,还拍摄了大量关于美国的照片。最后,这些照片成了很多政府地图的引证材料,包括国防制图局和美国地理研究的地图。
    ▲“科罗纳”这个名称与亮光或天体物理现象根本不相干。它的来历是这样的:在实施该计划的初期,一位官员从他的“史密斯—科罗纳”牌打字机中得到启发,就取了“科罗纳”这个名字。
    侦探先锋揭开秘密的主要论坛是今年5月由中央情报局情报研究中心和乔治·华盛顿大学联合主办的历时两天的研讨会。度过了35年极其保密的岁月后,很多创新者第一次能够互相开诚布公地谈论侦探工作、亲自看那些间谍照片。“科罗纳”诞生记
    “科罗纳”诞生于西方极端恐惧的时刻。1953年,莫斯科爆炸了一颗氢弹并于1957年发射了远程导弹。其后不久,莫斯科就宣称它已经将这两种技术融合起来,用于一种新的致命武器。在火箭技术方面相对落后的西方深感忧虑。
    当时在任的中央情报局总顾问劳伦斯·休斯敦回忆说,数据不足现象“简直触目惊心”。他说:“我们根本没有
    ——任何真正的信息。我们全然不知时局的发展情况。”
    1956年,美国的U—2飞机开始对苏联进行侦探飞行。但是,侦探结果很有限,侦探飞行也非常危险。这种飞机与其说是有利的情报工具,不如说是政治负担。必须尽快寻找更好的办法。
    1958年2月,艾森豪威尔总统授权研制“科罗纳”间谍卫星:一种用来从太空中拍摄地球照片的制图卫星系统。每隔一段时间,“科罗纳”卫星就发回一箱拍好的胶片。美国决定着手研制“科罗纳”卫星是在它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探索者1号”并发现了范艾伦辐射带之后没几天。
    从一开始,这个间谍系统的设计者就是国家高级科学家,包括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科学顾问詹姆斯·基利安博士、哈佛大学天文学家詹姆斯·贝克博士和宝丽来公司的爱德温·兰德博士。兰德博士是中央情报局研究太空侦探潜力的顾问小组委员会负责人。这个高级机密的项目由航空研究最前沿的一个工业班子负责实施。洛克希德导弹和航天公司建造宇宙飞船;伊特克公司和费尔柴尔德公司制造摄像机;柯达公司生产胶片;通用电气公司生产返送胶片的箱子。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制造火箭。
    1958年岁末,当政府宣布开始执行一系列旨在分析太空不利气候的任务时,详细的计划已经就绪。但是,1959年实际从加利福尼亚范登堡空军基地起飞进入太空的正是“科罗纳”间谍卫星。当时最大的安全担忧就是附近的南太平洋铁路。最近销密的一份中央情报局文件说:“在整个过程中,范登堡‘科罗纳’计划一直为发射时间问题所困扰,因为必须选择在两列火车通过的间隔期间内进行。”
    专家小组在分析这个问题时提出先进行一系列预飞试验。与此同时,承包商在疯狂地进行重建工作。为了解决胶片在太空中容易断裂的问题,柯达公司发明了一种新型胶片,用聚酯底涂代替醋酸酯底涂。它生产的胶片除了用于太空侦探外,还有很多商业用途。
    第一次大获成功是1960年8月进行的第14次拍摄行动。空军一架C—119运输机找到了长达半英里以上、重20磅的胶片。在拍摄到的照片中有苏联在俄罗斯远东最北岸的一个炸弹基地。该基地离阿拉斯加的诺姆只有400英里,美国军事策划人员对此尤为感兴趣。情报方面的欠缺很快得到了弥补。1961年9月,在“科罗纳”成功地完成了5次任务之后,中央情报局大大降低了它对莫斯科远程导弹的估计数目,从140至200个发射器调整到10至25个发射器。观测系统不断改进
    美国在太空中的观测系统不断改进。第一套“科罗纳”系统叫做KH—1系统,即“锁眼”1号系统,名称取自它的第一代摄像机。1961年8月,大大改进后的KH—3系统投入使用,摄像速度更快,焦距更准。其地面清晰度为25英尺,第一颗“科罗纳”人造卫星为40英尺。
    1962年2月进入太空的“科罗纳”KH—4间谍卫星有两架摄像机,一架稍稍前倾,一架稍稍后倾。这样一来,地面照片分析人员就可以从中获得近3倍的情报信息。
    1963年8月的创新产生了KH—4A间谍卫星,它有两个胶片箱,携带160磅胶片。胶片箱可以分别从太空返回地面,把侦探任务的时间延长一倍。
    尽管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功,“科罗纳”间谍卫星仍然有一定的缺陷。时而出现的一个缺点就是胶片产生雾翳。据分析,航天器内部的静电逐渐加大,然后突然放电,产生电晕现象,于是胶片上就出现了雾翳。真是莫大的讽刺。随着立体摄像机普遍应用,进一步增加了胶片的数量。
    为了分析这个问题以及“科罗纳”的其它问题,负责科技事务的中央情报局副局长惠朗博士于1963年召集了十几位美国高级科学家,包括军事分析家理查德·加温博士和斯坦福大学的西德尼
    ·德雷尔博士。
    这个小组不仅解决了胶片的雾翳问题,而且几十年来在设计新一代间谍卫星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惠朗博士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那些成员是关键。”他说把这些人召集起来也许堪称是他本人对美国情报事业的“最大贡献”。成功与失误
    到1964年,“科罗纳”绘出了莫斯科全部25个远程导弹基地的地图。它发回的图片覆盖面完整,情报人员可以准确无误地发现莫斯科是否在其它地方建造新的导弹基地。
    1964年,“科罗纳”间谍卫星发现了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拟定地点和时间。中央情报局在1964年8月26日的一份秘密情报分析中说:“根据新拍摄的太空照片,我们现在认为中国西部一个可疑的设施是一个能够在两个月内投入使用的核试验基地。”
    两个月后,也就是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之后的第五个核大国。
    1967年,“科罗纳”再次大显身手,澄清了中东地区的“混水”。在阿以爆发短暂的战争之后,KH—4A间谍卫星发回了一组又一组被毁的空军基地的照片。中央情报局的一份报告说,这些照片拍摄了245架“可能被毁”的飞机——“201架在埃及,26架在约旦,18架在叙利亚”。
    一份秘密报告说:“如果不是这个及时的照片证明,以色列人的战报可能会被说成是夸大其词。”
    现在撤销有关“科罗纳”的秘密的活动不仅包括中央情报局的研讨会,还有今年8月在洛克希德和伊特克公司举行的会议。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儿子在伊特克会议上说,“科罗纳”发回的一箱照片落在俄罗斯的一处森林地带,伐木工人不知是何物,就用斧子砍开了。另一颗间谍卫星把照片发到了中亚地区的一块土地上。农民把那些珍贵的照片围在杆子四周,用作简陋厕所。
    尽管有这样的失误,“科罗纳”间谍卫星仍然可以说是取得了巨大成功。专家说,它为防止核战争的情报侦探时代奠定了基础。
    中央情报局局长多伊奇今年5月在研讨会上说:“‘科罗纳’标志着情报数据剧烈增长的开始。那彻底改变了冷战的过程,而且很可能有助于我们从核门槛边退回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