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港刊文章:美国对台政策的台前幕后(五·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5-07-31

    正是这三个可能出现的困境,使美国政府目前以至相当一段时期还不能在对中国政策上走得太远,但又难免要做出一些“动作”,甚至一步步往远走。为连选造势
    李登辉之所以急于在此时取得“外交突破”,美国亲台势力之所以急于助成李登辉的“外交突破”,其中一个原因是为李登辉竞选连任造势。
    李登辉及其幕僚一直希望为其不放弃竞选连任造成某种“民意要求”的态势。这次“外交突破”,正是最好的造势。美国一些人,更要通过此事,力促李登辉成为台湾“民选总统”。而克林顿在美国也面临即将来临的竞选考验。他已宣布竞选连任。共和党人藉台湾问题打击他,正如他当年藉中国问题打击布什一样。为了自己竞选,他也可能作出一些损害美中关系的动作。“突破”越多失败越多
    可以预见,受了此次“突破”鼓舞,李登辉必将更加“来劲”。不但要抒解其“母校情结”,更要抒解其“母国情结”。(他说过他22岁前是日本人嘛!),他下一步的重点“突破”当然在于“摆脱北京影响”。不过,事物往往走向反面。当他“外交突破”(以“撒放金钱”为基础的“外交突破”)越成功,他也就为自己积累更多的失败因素。他越肯“撒钱”,人家叫价就越高;叫价越高,他撒掉的钱也越多。开始,撒了点钱,让台湾人感到“分享其荣”,撒得多了,台湾人还能“坐视”他成为“台湾奇迹”的“败家子”吗?
    何况李登辉越是亮相,越引起争议。他与司马辽太郎的谈话公开后,美国一些亲国民党的侨胞,逐渐对他产生反感和质疑。他6月获准来美,不少国民党人士保持沉默,或私下议论。他美国之行后,在获得某些正面效应同时,必将加大其负面效应。(五·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