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军转民:美国是怎样干的?(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5-04-28

美国政府的介入与作用
    美国政府对军工生产向民用生产转化持积极态度,并通过制订相应政策和立法参与其事。
    第一,制定“国防工业转换、再投资和过渡援助法”,实施军转民计划。
    美国国会于1992年通过了“国防工业转换、再投资和过渡援助法”。1993年3月,克林顿又宣布了为期5年总金额达200亿美元的美国军转民计划。该计划鼓励国家实验室与企业签订“合作研究与开发协议”,以加速实验室成果的商品化。另外,政府责成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负责实施“技术再投资计划”,通过政府拨款帮助军工企业开发军民两用技术。目前,“技术再投资计划”共收到一万多家军工企业的近3000份项目申请。
    据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报告,政府计划今年总共拨款26亿美元用于军转民项目。其中14亿美元将用作两用技术方面的投资,10亿美元将用于人员的再培训,余额将用来帮助因军事基地或工厂关闭而遭到沉重打击的地区。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和实施军转民计划,对处于困境的军工企业给予一定的资助和优惠,引导军工生产有序地转向民用生产,这样,一方面减少军工企业亏损的倒闭给社会及经济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为今后军事方面的发展保持实力基础。
    第二,实施“地区性调整计划”帮助军工企业渡过难关。
    该计划由地方政府出面主要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新的投资,开发运输、旅游等服务性行业,以吸收军工企业中的失业人员和资产,将军工企业资源的再利用同地区经济发展计划结合起来。这类“地区性调整计划”一方面可以减少军工企业倒闭对地区经济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军工企业的优势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第三,政府仍积极推动军火出口,以争取时间调整国防产业结构。
    克林顿就任总统不久就发出信息,让美国各驻外使馆“就像促进农产品或医药用品出口那样推动军火交易”。美国政府今年2月17日公布其新的武器出口政策,明确指出,新政策旨在加强因削减国防预算而陷入困境的国防产业。新政策阐明了官方和民间将一起展开武器出口攻势的姿态,新政策说:“武器出口一旦获得批准,美国驻外使领馆就将支持美国企业投标,政府高级官员也将积极参与。”美国政府希望借大规模军火出口来达到调整国防产业结构的目的可能不会如愿。这是因为军火生产和军火交易存在相当大的惯性,军火生产商不论在什么时候,他们追求垄断高额利润的本性不会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美国历年来推行的扩大军火出口政策,造成美国国防产业畸形发展和不断膨胀的必然结果。因此,美国新的军火政策很有可能造成国防产业新一轮的恶性循环。(下)(彭臻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