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建造明天的技术帝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5-03-29

    【美国《未来学家》双月刊1—2月号文章】题:建造明天的技术帝国
    在《世界各科技中心》一书中,城市规划教授曼努埃尔·卡斯特利斯和彼得·霍尔对世界上推动和利用技术的创造性努力进行了系统研究。
    这两位作者发现了截然不同的4种科技中心:工业区、科学城、技术园区以及日本独树一帜的科技中心计划中的研究和生产中心。各种类型的科技中心各有优点,但是似乎没有一种科技中心是完全成功的。工业区工业区是许多规模不大的研究和生产设施共同开发和生产的地区。迄今最成功的典范是美国的硅谷。科学城科学城是围绕新建或新迁移的研究中心建造的有条不紊的社区。在卡斯特利斯和霍尔介绍的4个科学城中,有3个科学城没有实现它们的目标。甚至连日本第一个科学城筑波也产生目光狭窄、过分重视研究而忽略与商业厂家建立联系的缺点。
    一个成功的例子是日本最近建造的关西科学城。该科学城位于东京和大阪之间高度都市化的地区,它由政府研究所、商业厂家以及大学校园组成,它们在许多相关和可能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领域很活跃。技术园区技术园区实行各种鼓励措施(一般指减税、低地租以及利用公共资金建立的基础设施),吸引著名大公司以及有发展前途的较小公司云集于此。卡斯特利斯和霍尔引用英国、法国和台湾的技术园区为例,这些技术园区通过创造新的工作机会以及连带推动当地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但是,技术园区在取得突破性进展或新的消费用途方面却很少成功。问题看来在于,虽然著名公司可能在技术园区设分支机构,但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独立。同一技术园区中的较小公司很少能与较大公司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仅仅充当独立的分包单位。日本科技中心计划日本科技中心计划是抱负最大和迄今最罕见的发展科技中心的方法,它是日本通商产业省于1962年首次提出来的。这一旨在建立一个全国性新型研究和生产中心系统的长远战略,目的是推动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更新竞争力差的落后工业的设备,以迎接21世纪新市场的到来。尽管日本主要公司非常乐意在这些新场所设立分厂,但是大多数日本公司仍然把它们的管理部门和最重要的研究机构保留在东京—大阪这一人口密集地带。这种作法给当地带来一些好处,如新的工作机会等,但是它也造成了边远地区依赖于与它相距甚远的公司总部的规划和指导的状况。
    卡斯特利斯和霍尔得出的结论是,作为科学城,比较陈旧的城市往往比新规划的城市更能发挥作用。现成的基础设施,良好的通信和交通网络,一流的大学研究和培训设备,以及靠近政府办公室、银行和其他风险资本的源泉,这些因素都使大城市成了有抱负和有真才实学的青年技术人员和赞助商聚集的天然场所。
    不过,在发展科技中心方面,迄今最发人深省的尝试是建造所谓的“多功能城市”(MFT)——计划建造的一个有10万人口的城市,城址位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城市阿德莱德附近,它将由澳大利亚和日本人合资建造。
    从卡斯特利斯和霍尔提供的少量详情来看,多功能城市计划的真实性质仍然很混乱。但是,它看来将既具有方便的居住设施和未来主义的休养胜地的吸引力,又是一个高度交互性的科技中心。在这里,日本人和澳大利亚人经过几小时后就可以在工作中融为一体,彼此鼓励对方在科学、商业和不同文化相互和谐的气氛中取得新的突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