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港刊评述台湾亚太营运中心计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5-01-30

    【香港《亚洲周刊》1月22日一期文章】题:现代化蓝图冲破直航禁忌
    在台湾扰嚷了将近两年的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具体蓝图和措施周前终于出笼。
    近几年来,台湾在国际研究调查机构的评估中,整体竞争力已远远落在香港、新加坡、南韩的后面,居亚洲四小龙之末,有些项目甚至还不如马来西亚。在东亚的几个邻国中,台湾吸纳外资的能力与菲律宾一起敬陪末座。经济力萎缩的征兆,令当局对亚太营运中心计划期望甚殷,视为刺激经济持续发展的良方。在整个亚太营运中心的经贸蓝图中,台湾成为兼具金融、交通、研发制造中心等多重功能的梦想乐园。
    在当局发布的正式说明书中,台湾营运中心将发展成为一个硕大无比的综合体,包括制造、转运及专业服务三类营运中心。再区分为六大功能中心,分别是制造业中心,转运类中的空运中心、海运中心,服务类中的金融中心、电讯中心、媒体中心。
    其中高雄港规划成为境外转运中心方案,将在本月底送立法院同意后立即实施。行政院副院长徐立德明白指出,推动转运中心是“先海运,后空运”、“先货运,后客运”的长线计划,也是香港回归北京的“九七”大限逼近之际,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所有项目中最紧迫的一项。
    当局规划境外转运中心,主要是想解决中国大陆与外国的货物在台湾转运的问题。计划中是先实施海运运作,将高雄港划为台湾境外的一个特别区域,可行驶第三国籍轮及不含中资的大陆轮,轮船上的货物“不通关不入境”,在港口内分装成小货柜轮直接驶离台湾。由于货物未入境,所以不算是违反“不得直航”的规定。但在这个新规划下,台湾本身的轮船只好到外国租牌、挂他国国旗,才可加入运作行列,因此已引起业者反弹。
    境外转运中心提出以来,迭遭批评为“变相的直航”。两岸直航因转运中心构想而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由于反应激烈,行政院长连战特别指示相关部门,须向民众解释清楚,计划中的转运中心因有“不通关不入境”的权宜之计,所以与直航无关。但当局也不否认这是两岸直航的一个实验。
    由于实施营运中心计划的阻力不小,许多人持着“看好戏”的心态。阻力主要来自当局自相抵触及掣肘的政策。其中两岸关系的发展,是营运中心计划能否成功的要素,但当局的大陆政策受意识形态与对立气氛所限,仍然放不开。经济部与陆委会对开放直航各持正反意见,曾多次明争暗斗。许多外商认为,台湾若不能与中国大陆直航,竞争优势会完全消失,这也是当局要在高雄设转运中心的原因。
    但官方另有一套近似鸵鸟心态的说辞。认为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直接联系,对两岸经贸发展不是立即而必要的条件。在目前没有直航的情况下,台商投资已络绎不绝;将来再设立境外转运中心,更跨出有利两岸经贸关系的一大步,并因此希望北京能有善意回应。
    除了因应两岸新局之外,台北当局把计划定位为“为台湾经济发展寻找出路,成为下世纪台湾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由于亚太经济发展快速,台湾的经济形势也在1987年开始转变,台币升值、劳工与环保意识抬头、工资与土地价格上涨。这些不利投资的因素,令企业大幅外移。
    台湾发展营运中心则有以下意义:可吸收外资,引进技术,有利产业升级;可落实自由化、国际化的经济政策;可保留台湾产业的根脉;可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大陆及东南亚经济与北美、欧洲经济体之间扮演中介角色,有利台湾长期发展。
    从台北当局的企图中,可看出在整个亚太营运中心计划中,原先是要吸引更多国际企业将亚太区总部设在台湾,后来又扩大为吸引国内外企业都以台湾为发展基地,将台湾建设成为高度自由的经济体,而不单只是为直航做准备。
    学界人士普遍认为,台湾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经营能力与产业网络,堪称有利条件;但官僚体制繁缛、权责不明,以及对商业行为限制太多,都是弊病所在。外商普遍认为台湾没有足够条件发展成为制造业以外的营运中心。台湾被看好成为制造业中心的原因,是由于包括香港、新加坡内在的几个竞争对手,制造业的基础与实力都远不如台湾。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