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话别1994年(四)(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5-01-01

(四)家庭、文化与道德
    别忘了,1994年是联合国宣布的“国际家庭年”,其主题是“家庭和睦与进步”。为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人类又重视起家庭来了呢?环顾全球,战乱地区有1500万至1800万难民流离失所;贫穷地区有大批人生活在贫穷线以下,孩子无钱上学沦为童工。
    问题的严重性不仅仅于此,在所谓的西方文明国家里,男男成婚、女女配偶、单亲妈妈当家的越来越多。家不像家,引发许许多多社会矛盾。现在无论在美国还是英国,都有许多人在呼唤尊重传统道德。
    美国人勒特韦克在新著《没落美国梦》中承认约6%的美国人已经完全生活在第三世界的环境中,“但在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地方,即使极度贫穷,至少亦有热带的斜阳,以及令人振奋的稳定家庭作安慰,而美国的穷人却连这些也没有。他们往往要过连希望也被剥削了的不正常的生活,其中很多人的孩子要在糟透了的学校、失业、犯罪、吸毒、监禁和暴力的环境下成长”。这是一位美国人写的书,他认为发达国家的穷人甚至比穷国的穷人还要惨,后者毕竟还有一个能给他点安慰的家。
    那么,发达国家的富人又如何呢?英国人兰斯利今年5月19日也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富裕带来的麻烦:消费资本主义和前进的道路》。他认为,一种“能买就买”的文化正在整个发达世界兴起,这种现象导致犯罪率上升、社会关系更加紧张和对政府信任程度的削弱。罪魁祸首是“竞争性个人主义”哲学。作者写道:“人们喜欢生活在一个相互关心、合作气氛较浓的环境中。但是,这种社会越来越难以建立。”
    美国宝塔尖上的富人真富。约1%的美国最富有的家庭拥有3.1万亿美元的财产,年收入5030亿美元,其中一半是靠收租和利息得来的。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及其子女过得并不幸福,吸毒、婚变、艾滋病和枪杀的阴影像魔鬼一样笼罩着他们。
    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不肯对本国社会作较为客观的研究,却提出了一个“东西方文化冲突论”来。据他讲,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可能联袂向西方社会挑战。他敦促西方文化圈及时团结起来加以防范,最终有效地把其他文化限制在一个无法对外扩张的环境里。
    亨廷顿闭眼不看一个事实:由于技术的进步,西方的电波无时无刻不在向东方倾泻狂吼。在本国播音不过瘾,还把电台安到别人家门口。自己如此狂热地去冲击别人,又怎么怕起东方文化的“威胁”呢?1994年3月,新加坡法庭判决18岁的美国青年费伊4个月监禁和鞭打6下,因为他在10天内给别人的18辆汽车乱喷漆。这下子不得了了,连克林顿都出来干涉。新加坡按照法律,照打不误,只是为了给克林顿一点面子,少打了两下。鞭刑是英国殖民主义者引进新加坡的,为什么美国人打不得?
    6年前,日本人石原慎太郎写了一本书,叫《日本可以说“不”》。今年,他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合作,又写了一本书,叫《亚洲可以说‘不’》。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今年9月对美国记者说:“(西方)靠损害社会而过分尊重个人的做法已经造成很大的混乱,给公众带来痛苦、不安全感和使他们失去安乐感。我们希望出现这种情况吗?我们说:‘不’,我们宁肯要纪律。”
    西方不少人现在在谈论“新亚洲主义”,但谁也说不清它是个什么概念。随着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民族(或地区)文化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趋向将越来越明显,问题是把精华拿进来,还是把糟粕(尽管别人给它披上金装)拿进来。
    在联合国今年讨论家庭问题的大会上,加利秘书长引用了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中国人听了当然高兴,但也不会陶醉,因为孔孟之道在19世纪毕竟没有挡住洋枪洋炮,而把外来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后,才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人类在1994年借着家庭——人类社会的最小细胞——这个题目呼唤一种能保证富而安、富而乐的道德,值得写进史册。(四)(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