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马来西亚大做“无本生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4-10-31

    【美国《华尔街日报》9月30日报道】题:马来西亚的老板们——高技术公司把一些技术性的工作转移到亚洲国家
    梁云昌(音)管理着这里和半个地球之遥的美国爱达荷州博伊西一家工厂的一批惠普公司的工程师。
    他说,当惠普公司1974年在这里开办工厂时,“人们预料(马来西亚人)仍将是个不平等的伙伴”。“现在,美国人为我工作了。”
    像惠普公司这样的美国跨国公司主要是为了低工资而来马来西亚设厂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培育出了一个迅速成长的像梁先生那样见多识广的专业人员阶层和一支支工厂技术能手大军,他们拥有美国人渴望得到的这种高技能工作。
    马来西亚这种故事脚本已经在像台湾等比较先进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上演过,而在欠发达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刚刚开始上演。它意味着,美国最有技能的一些工人很可能将面临蓝领工人现在感受到的同样压力—来自国外的惩罚性竞争和工资压力。
    过去6年里,跨国公司在马来西亚制造业方面已投资了200多亿美元,加快了该国产业工人向精明能干适应性强的劳动力的转变。70年代,马来西亚的体力劳动者一天挣1美元。现在他们一天挣8美元,外加大量的加班费,这是1988年以来这里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8.6%的结果。许多高级经理和工程师一年挣3万美元以上。失业率不到3%,许多工作职位的工资一年上涨10%。
    如果所有的国家都能像马来西亚一样卓有成效地从跨国公司投资中获益的话,那么,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工人精英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但是迄今为止,主要是亚洲国家——但并非所有的亚洲国家—充分利用了外国投资。
    尽管这里的劳动力成本在上涨,跨国公司并没有表现出不满的迹象,而实际上正在加深它们与马来西亚的关系。它们留下来是因为明显的自身利益原因:供应商和重要的亚洲市场都在附近;许多工人讲英语——英国殖民主义的残留物;工会不起作用;政府以减免税收奖励外国投资者;以及马来西亚这个国家是和平的。甚至在诸如高级微型器件公司这样的美国公司把体力劳动转移到工资较低的国家去时,还给这里保留了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由此而培育了一批茁壮成长的马来西亚技术人员、设计师、经理、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家。
    这些马来西亚专业人员志向很高。摩托罗拉公司的大中国分公司总裁、槟榔屿人P·Y·赖说,“我们所处的位置完全能”帮助跨国公司“渗透入亚洲别的低工资地区,尤其是中国”。
    英特尔公司的槟榔屿工厂今天以同等数目的工人(2000人)生产出的芯片是它10年前产量的3倍。现在每6人中有一人是工程师,而1980年时每40人中只有一人是工程师。令人向往的设计工作,现在也来到了马来西亚。英特尔公司最近要求槟榔屿100名工程师设计未来的芯片——这种脑力劳动的工作从前是亚利桑那的美国人干的。
    这故事与惠普公司的雷同。惠普公司的槟榔屿工厂每天生产100万只发光二极管。它不再依赖美国的中试线或工程支持来解决生产难题。工厂工程师们建造他们自己的测试和机械装置,甚至尝试搞产品设计。
    该厂总经理谭平维(音)说:“创办初期,我们基本上执行美国给我们的指示。今天我们已是一个完全成熟的企业伙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