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阅读
  • 0回复

昔日“三桌”厨师 今日烹饪皇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4-10-01

    【新加坡《联合晚报》9月17日文章】(作者潘思勉)驰誉国际的中国美食家、烹饪家常静女士,今年77岁高龄,研究美食仍然孜孜不倦,不时发表文章,结集出版。偷师煮出一手好菜
    “有志者事竟成”,乃常静的座右铭,她本身为满族旗人,家贫失学,12岁那年,到北京鸿宾楼饭店当小工,做一些与厨务无关的工作,她很想学厨,但当年的厨师及学徒只有男性,不收女徒。
    常静十分喜爱烹饪,既然不能投师学艺,唯有偷师,她胜在人缘好,好学不倦,常向大师傅问长问短,人们并不讨厌她,反而耐心教导,她的悟性高,每有所得,便在家中实习,竟能做出一手好菜,受长辈赞扬。
    虽然如此,她身为女性毕竟吃亏,没有任何酒楼饭店愿意请她当帮厨。到了20岁她做了家庭妇女,完全脱离饮食行业。
    常静婚后,少不了一日三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她制作的家常菜,不仅亲友赞好,连邻居亦闻其名。
    1950年,北京东城区有一家庭式餐室开业,名叫康乐饭店,规模小得不能再小,只有三张餐桌。店主林君请不起男性厨师,便邀请邻居的常静主厨政。
    常静其时33岁,做了家庭妇女十余年,厨艺日精,她对江南特别感到兴趣,不知不觉成为此系菜高手,入主厨政后,即以江南菜作招徕,三张餐台经常客满,后至者不惜站立门前等候,并戏称之为“三桌饭店”。中外名人也曾光顾
    不少文人政客好奇,要看看“三桌饭店”如何做生意,也就成为顾客之一。周恩来、邓小平、郭沫若等人,先后光顾过这间小饭店。英国《泰晤士报》派记者采访,写了一篇文章介绍女厨师常静如何技艺超群,引致外国食客纷纷光顾。1956年,北京市政府注入一笔资金,饭店改为公私合营,正名“康乐餐馆”,面积扩大。“文革”动乱期间,北京饮食业受到极大摧残,康乐餐馆未能避免。
    1977年,饭店新生,迁往安定门内大街扩充营业,由于菜肴出色,顾客日多,盈利可观,康乐餐馆一再扩大,今天成为三层楼的高级大酒楼,最多外地游客光顾。十名最佳厨师之一
    1983年11月,北京举办第一届全中国烹饪比赛,常静制作四道菜参加,此即“桃花泛”、“汽锅圆菜”、“炸瓜枣”、“翡翠羹”,均获得满分。大会评定10名最佳厨师,其中九名男性,常静为唯一的女厨。
    “桃花泛”为江南名菜之一,常静制作“桃花泛”,必选活虾,最松脆的锅巴,浇以茄汁,外形甚美。“汽锅圆菜”即汽锅炖甲鱼。“炸瓜枣”实为黄鱼肉,炸成后大小如枣。“翡翠羹”为捣烂成泥的鸡肉伴以菠菜。80年代,常静不时受邀请出国表演,先后访问德、英、日等国。德国汉堡市市长称赞常静为“中国烹饪皇后”。融汇贯通出新食谱
    90年代,常静致力研究中国饮食文化,以江南菜为主,旁及各省菜系,推出新食谱。
    例如京菜的“扒熊掌”,粤菜的“炒蛇丝”,湘菜的“东安子鸡”,又将云南的“过桥米线”略加改变,制成“过桥面”,适应北方人较喜爱面食习惯,深得好评。
    与此同时,常静不忘培训新人,特别是女厨师,她的第一批弟子10人,大部分为女性。常静对研究心得绝不守秘,不仅对弟子倾囊相授,并且发而为文,详细介绍各种名菜的选料及制作,集结成书出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