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俄报认为中国经济奇迹的奥妙之一是军转民企业令人信服地显示了威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4-06-29

    【俄罗斯《真理报》6月22日文章】题:中国式转产:市场与计划相辅相成(记者克鲁申斯基发自北京)
    当人们见到中国市场上丰富的高技术电子商品时,却很少有人想到国防工业。其实,中国产的多一半照相机和2/3的摩托车都是国防工业企业制造的。中国街道上到处可见的黄色小面包车,有75%是转产企业的成果。去年在香港举行的和平利用军工设备国际博览会上,由300家军工企业代表组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一周内签订了价值25亿美元的合同。
    15至20年前,就国防企业参与民用商品生产的情况而言,中国还远远落后于我们。今天中国在军工转产方面已遥遥领先,而且市场与计划以平等身份参与。
    其实,恰恰是在转产计划正式列入国家计划之后,才开始出现了明显变化。按第七和第八个五年计划(1986年至1995年),国家将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在国防部门形成3个门类700种民用产品的生产能力。结果有70%以上的国防企业开始部分生产民用产品。国防企业在经济改革中自然而然地遇到了寻找投资及销售市场的问题。
    中国国务院关于将来把军工生产集中到一部分国防企业,以便克服开工不足、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是推进军工转产方面的重要一步。
    经营体制的改革对中国军工转产来说是个极大的推动。这里避免了一种错误看法,仿佛向军工“倾斜”会“损害”国民经济的利益。
    例如,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的有远见的企业家看到,军工转产可以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于是就对国防企业的技术熟练工人、工艺与设备的明显优越性表现出了很大兴趣。因此,最近在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和海南等一系列沿海省份的城市开始出现“军工转产科技区”。地方当局在企业家的参与下吸引外国投资者,腾出地皮和资金,以各种优惠条件鼓励国防企业或者它们的车间从内地迁来。这样的方针无疑会使整个国家的经济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有的国防企业开始试行股份制,前不久在海南省成立了“和平”工贸公司,这是一家大型股份公司,包括造船、航天、原子能工业部门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如“黄河”大型电视机制造厂、“飞亚达”钟表厂和广州造船厂。
    中国改革的理论家认为,这种不受行业限制地把企业的财力集中在一起的经济实体,有强大的实力,能够打进世界市场并与大型跨国公司相竞争。种种迹象表明,“和平”工贸公司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牢牢地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广阔的经营天地并抓住了从军工生产顺利转为民用生产的良机。
    计划与市场这两种经济机制的巧妙结合,大概是“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要奥秘之所在,它通过军工转产这个实例令人信服地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威力与无穷的潜力。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