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葡萄牙向市场经济平稳过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3-12-01

    【本报里斯本11月28日电】(记者陈家瑛)葡萄牙在历史上从未建立过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
    30年代以来萨拉查政权在政治上实行所谓“新国家”独裁统治,经济上推行“合作主义”。
    40多年间,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强大干预。1974年“4·25”运动推翻极右的独裁政权,新的当权者意欲实行社会主义,大规模推行国有化和土地改革以及实行社会福利等,但由于政局动荡、政府更迭,从未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其后在经济混乱和危机中进入80年代。1982年根据新宪法开始实行经济自由化,向市场经济过渡。鉴于当时经济形势仍极度困难,未能采取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1985年经济得以恢复,次年葡萄牙加入欧共体,开始加速全面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到90年代初,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也在平稳实现。
    葡萄牙之所以能平稳走向市场经济,应归因于以下因素:第一,抓住最有利时机。1986年是葡萄牙全面推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最佳时机。首先,这一年经济恢复计划获得成功,高达20%的通货膨胀率已降到10%左右。外债趋于稳定,经济恢复增长,当年增长率达到4.3%。其次,政治趋于稳定。社民党已经相对稳定地掌权,为推行其一系列改革政策铺平了道路。再次,加入欧共体使葡萄牙得以与开放的富有竞争力的市场接触、交流,对提高葡萄牙的生产力和企业竞争力发挥了十分有利的影响。第二,全面铺开、突出重点、逐步深化。在向市场经济全面过渡的基础上,葡萄牙抓住关键部门或领域作为突破点。政府把金融改革和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特别是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列为了重点。葡萄牙金融业过去非常落后,货币、信贷等一直由国家和少数几家银行操纵。通过金融改革,1987年金融业开始大发展,金融市场渐趋健全,外国金融业纷纷来葡萄牙投资,去年底又实现资本自由流通,债券、股票、汇兑市场日趋活跃。
    葡萄牙政府将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视为走向市场经济的基本保证,自1986年至1990年间,经济增长率始终保持在4%以上,居欧共体各国之首。基础设施建设始终被做为优先重点,其基本状况90年代初与加入欧共体之前相比已大为改观,基本上没有发生能源、运输、通讯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情况。
    葡萄牙政府在实施私有化计划方面,并不急于求成,而是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1982年颁布私有化法并开始实施,当时规定私有化进程要按照以下原则逐步展开:1、市场的消化能力;2、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3、对国民经济运转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开始阶段国有企业出售的股份不得超过50%。自1989年起私有化比例不再受到限制,可以达到100%,但具体比例视企业情况而定。外国企业也可投标购买。今年以来,私有化速度加快,大型国营企业的私有化开始加速。第三,鼓励竞争与保护竞争并举。葡萄牙政府认为,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不仅意味着放开市场鼓励竞争,而且也意味着对自由化进程予以必要的管理和规范并保护公平的竞争。这一宗旨由法律、政策等形式加以具体体现。著名的保护竞争法就是典型一例。葡萄牙是中小企业的王国,特别是商业小企业众多,商业现代化虽然势在必行但又不可一蹴而就。因此今年针对超级市场发展过快威胁小商业生存这一情况,葡萄牙政府修改了保护竞争法,一面通过严格审批手续控制超级市场过速发展,一面禁止超级市场为保住市场占有率而不惜削价亏本销售。
    葡萄牙政府还注重向传统产业部门提供财力支持,保护其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维持生存并逐步实现现代化,使葡萄牙富有本国特色的产业产品不但仍能立足而且可获进一步发展。第四,建立富有成效的社会协调机制。1984年葡萄牙政府、企业家组织和工会派代表联合组成社会协调常设委员会,从此劳、资、政府之间建立起制度性的对话。几乎所有重大的经济、社会措施以及年度计划等都须经过该委员会听取劳资双方的意见,谋求达到一致。
    社会协调常设委员会一般在年末对下年度的价格和工资增长确定幅度,同时就下年度的主要经济指标与措施加以磋商。第五,鼓励私人储蓄弥补国家财力不足。葡萄牙的私人储蓄率一直在经合组织各国中居前茅。80年代私人储蓄率高达20%至25%。
    葡萄牙人本来就有储蓄的传统,国家更通过利率鼓励储蓄,同时不提倡居民高消费,没有采取刺激消费的经济或财政手段,反倒健全了吸引居民和企业储蓄的多种机制。
    其结果,一方面弥补了国家财力的不足,从财政上支持了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另一方面使消费保持合理增长,没有造成供求关系失调,从而保证了经济的宏观稳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