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文章:西方应该怎样看中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3-11-29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11月27日一期文章】题:被中国吸引住
    当美国向西看太平洋的时候(克林顿要求美国越来越多地向西看太平洋),视线中最大、最眩目的就是中国。如何对付中国已成为美国对外政策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这不仅仅是美国的任务。克林顿总统11月18至19日在西雅图举行亚太首脑会议期间兴致勃勃地试图同中国领导人江泽民进行富有成果的对话,当时德国总理科尔正在中国访问。这是一次硕果累累的访问:同他一起到中国的40位企业家从中国东道主手中拿走了几十亿美元的合同和意向书。大概以羡慕眼光注视中国的其他人中有一个是梅杰。他在企业界的同胞担心,英国在香港政改问题上同中国的斗争,可能使他们丧失在已成为世界上许多货物的最大市场、而且很快变成更多货物的最大市场的中国应得到的一份。
    中国的经济增长——去年实际增长13%,今年的增长幅度大概会更大——在商业上的含义也对克林顿产生了作用,尤其是在他根据美国的“经济安全”(包括出口)概念制定对外政策的时候,然而事实证明更富裕的中国是难以对付的。
    俄罗斯军事威胁的结束要求人们重新思考中国在世界上应有的作用:地理政治上的抗衡已不再是适当的字眼。看中国最好从基本原则开始。
    首先是东亚的均势。西方对中国的看法不能脱离对亚洲安全的更全面的态度。中国的远程军事力量使其邻国神经紧张,然而过去中国并不特别实行扩张主义:看来目前的中国领导人也不大可能在90年代为了军事冒险而损害他们压倒一切的发展经济目标。
    中国已使军事预算和军事结构不那么保密,尤其是帮助说服北朝鲜放弃核计划,这种做法可能使大家感到放心。
    其次是中国在世界上的作用。中国通过其核武器、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以及其经济的规模在全球发挥作用。
    第三点是中国社会的开放。中国坚定地认为这些不是外界人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的。任何人如果认为外国人能决定一个有4000年历史和12亿人口的社会的人权问题的微观处理都是脱离实际的。
    克林顿总统在中国问题上最紧迫的任务是摆脱最惠国待遇问题的进退两难处境,而又不放弃在人权问题上施加压力,这样中美关系才有机会得以改善,而不被一年一度的国会压力所破坏,这将是一个大任务。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