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中国经济由I字型向T字型战略转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3-09-28

    【日本《经理》月刊10月号一期文章】题:中国又一新的高速增长地区——长江流域(作者日本众议院议员、经济评论家海江田万里)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嫁接”体制。在世界经济全面不景气的情况下获得了惊人的高速增长,但中国的问题依然很多,解决这些问题要花时间。其一是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通货膨胀问题,其二是跟不上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设施问题。
    亚洲经济研究所经济合作调查室的丸山伸郎说:“目前所进行的对华投资目标并不是在中国生产后出口,而是为了填补中国的内需,但当经济紧缩时则内需必定收缩。不过,经济调整是短期的,从长期来讲中国仍是吸引来自亚洲的投资的亚洲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另外,中国的市场经济化是一个大潮,从长期来看对高速公路、工业基地、通讯设施的投资是不可抑制的。
    “9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能否搞活国营企业,过去的国营企业已变成国有企业,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下一步是走不走民营化这条路。如果这一步能走成,则中国的市场经济化就能成功。”
    专家们认为,短期内经济紧缩将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但长期来看中国将能够消除通货膨胀,经济将持续增长。
    在基础设施问题上,中国政府也早就注意到问题的存在,并制定了一些解决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与经济尚落后的农村地区之间的差距的战略。其中之一就是实现由I字型的经济发展向T字型的发展的转变。
    所谓I字型的发展是指由大连、上海、深圳、广州等沿海工业城市构成的“线”式经济开发,80年代就是这种战略。
    进入90年代,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告一段落,转入重点以上海为起点溯江而上向南京、武汉、重庆等长江流域城市发展的T字型开发计划的战略。尤其是大力发展四川省的经济。四川省距越南和泰国都不远,如同周围地区的边境贸易结合起来则会实现内陆地区的开发。
    中国的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道路虽基本上完备,但路面不好,车从香港进入深圳后立即开始剧烈地颠簸。大概那里的公路沥青的厚度只有日本公路的1/3。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今后中国不论遇到什么问题,中国都不会倒退到计划经济。因为无论谁掌权,如果不实施开放,引进外资发展经济,中国都无法生存下去。野村综合研究所经济调查部亚洲调查室室长关志雄分析说:“亚洲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国家为了优先发展经济,实行了政治独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走向民主化。中国是‘后起的新兴工业国’,它也将走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国家所走过的路。”
    最近几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人尝到了开放的甜头,享受到富足生活的优裕,尽管还存在地区差距。人们的欲望构成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是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改革开放已经成为历史大潮,势不可当。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