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在分裂的边缘(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3-06-29

日记
    下面的话摘自我的日记:
    戈尔巴乔夫:我马上感到,像安德烈耶娃这样的人本身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
    弗罗洛夫(当时任戈尔巴乔夫的意识形态助理):文章是在这里,在这所房子里写成的……
    戈尔巴乔夫:什么地方?谁写的?
    弗罗洛夫尽管知道,可是没有吭声。
    戈尔巴乔夫:如果不是在宣传部写的,又是在哪里写的呢?雅科夫列夫不知道。利加乔夫(请注意!)也不知道。斯克利亚尔(宣传部长)不知道。弗罗洛夫不知道。那么又有谁知道呢?我们是奉行27大和全会的路线呢,还是又要私下制订政策?
    戈尔巴乔夫耍了手腕,把利加乔夫归入了显然“不受怀疑”者之列。当然也没有向苏共中央机构“最高指挥部”透露政治局会议发现利加乔夫在这件事上扮演何种角色的消息。真是滴水不漏!他还对我说:《真理报》4月5日的文章(是由戈尔巴乔夫助理和雅科夫列夫共同撰写的)使许多人难堪。利加乔夫垂头丧气地来找我,不快地说:“我们组织调查一下吧!我并没有发过指示,要求把安德烈耶娃的文章当作文件来学习。没有发过……”
    戈尔巴乔夫对我说:“可能真没发过这样的指示。不过肯定‘已把自己的意见’传到了该传的地方与人。反改革派心领神会,马上采取行动。有的州委已作出决定,在党员会议上把此文作为对改革态度的样板来加以学习。我读了此文后马上就清楚了,像安德烈耶娃这样的化学工程师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这是纲领性文件,是宣言书。我对利加乔夫说:‘不忙,不要进行任何调查,难道用自己的双手在政治局制造分裂还不够。’可是他却反驳我说,发生这样的事,甚至是好事。至少进行了‘分析批判’,这是给大家上了一课。”
    我当时也写过这样的日记:即便没有安德烈耶娃,也得编出这样的人:报刊上反斯大林主义的文章实在太多,太放肆了,因此利加乔夫及其司令部一天都忍不下去了。
    利加乔夫在政治局会议上已不敢擅自发表意见,经常沉默。我记得那几天讨论过某个问题。利加乔夫为草案辩护,马上就遭到了雷日科夫的强烈反对,扎伊科夫和沃罗特尼科夫也出来帮腔。结果戈尔巴乔夫不得不“打圆场”,说双方的意见都有合理之处。
    戈尔巴乔夫已不让利加乔夫主持书记处例会,而由他亲自主持。后来一切又都恢复了老样子。
    稍后有人指责戈尔巴乔夫本人首先未能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他本应利用这个机会把“显露出”支持“尼娜”信件的人从领导岗位上清除出去。
    也许,清理政治局的行动本来是可以采取的。而且从我下面介绍的情况看,中央有可能支持。可是这又会有什么结果呢。制度是老的,党和国家依然密不可分。(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