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德国的人与人:处处都有藩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3-02-28

    【德国《时代》周报1月22日文章】题:到处都有篱笆(作者索尼娅·塞迪吉)
    我祖籍伊朗,在德国度过我的青年时代,我儿子祖宾是在德国出生、长大的,我本人在德国行医。
    在德国,人们总是感觉到有一种界限。每个人有自己的小天地,他用篱笆、围墙或无形的网把自家围起来。德国人的关系是一种真正的“自我”关系,他们之间的交往常常规定得很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很少愿意放弃自己的权利,甚至在不得已时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权利。这是在幼儿园里就已经向孩子们灌输的基本原则。祖宾的老师曾对我说过,祖宾的社会性倾向太重,他必须更多地坚持他的权利,否则以后他的日子会过得很艰难。
    这位女教师的话也许是对的。但恰恰是德国的教育部门试图传授给孩子们的这种行为在导致孩子们不学习尊重别的孩子和大人,不学习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有时也与别人分享。
    这种教育是使孩子们对以后的生存斗争作好准备。每个孩子必须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不让人利用,首先为自己着想。过分的自卫导致一种在青年时期就已经非常突出的利己主义。人们还教导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周围建造一个隔离层,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隔离层会变得越来越难以穿透。而且隔离层越厚,内心就越孤独,周围的人就变得越陌生。
    去年在法兰克福书展上有人报道说,德国出版的关于孤独的书要比其他国家的多得多。由于我在医院里工作,经常遇到感觉非常孤独的人。他们当中某些人除了自己的狗和猫外没有亲戚和朋友。
    “我过我的生活,你过你的生活”,我在德国经常听到这句格言。小孩也跟着说类似的话:“这是你的问题。”这种“我的”、“你的”成为不可逾越的界限,它在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隔开。因此,德国人不仅仅对外国人感到陌生,而且对自己人也感到陌生。人们觉得这里缺少坦率、感情,一切都以经过周密思考出来的合理性为基础,一切服从于一种死板的制度。
    这种由于教育引起的孤独状况越严重,依赖各种法律、规定、权威和公共机构的倾向就越大,德国人在这里寻找那种他们通过人际关系所不能得到的依靠和安全。但这种外部的依靠和制度上的安全是不牢固的,因此,一场小小的经济危机就会引起潜伏的恐惧、不安。在这种情况下,会很快树立起敌对形象并激发种族主义的情绪,国家社会主义党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获得成功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德国出现仇外、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现象,要比在其他国家出现这种现象更令人担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