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论中国农业政策和策略的变迁(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1-08-29

    但是,中国的改革进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在1984年创下了生产纪录以后,谷类产量在1985年猛跌,在接下来的3年也一直是处于停滞状态,一直到1989年才见好转。很明显,除了气候不佳以外,在这段期间内,造成生产停滞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官方的自满。
    由于成本的上涨,比如肥料价格上升,许多农民不是放弃谷物的生产改而种植高价的经济作物,就是完全放弃种植,转向农村工业的较为有利的行业发展。中国政府鉴于粮产的持续下跌,不得不检讨农业政策,又更强调谷类的耕植。中国政府政策的改变,造成了1990年的农业大丰收。经验教训值得记取这样的结果给中国带来了两个重要的教训:第一,正如副总理田纪云最近所承认的,中国农业的物质基础还很弱,技术发展也是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因此容易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它的粮食稳定也就一直处在低的层次上。第二,中国的农业在经过了好几回的制度改革以后,现在也进入工艺转型的重要时期,政府必须对提供更多的基本结构的投资,农村的贷款,以及农业扩展服务各方面,给予一贯的支持。
    自1978年以来,中国粮产的增加是高过人口的增加,虽然耕作地是逐渐减少。部分的生产增加是由于收成增加的关系,也就是说每个单位的耕作地的生产都有增加。很明显的,中国的生产结构已经现代化,但决定性的问题是,这种高增长的趋势是否会持续下去?
    我们应该注意到的一点就是,1990年的收成虽然创下了纪录,但人均产量只是384公斤,比1984年的392公斤还要低。通常,在扣除了种子、饲料、工业用料与废料以后,供直接消费用的人均产量只有60%。本来,只要290公斤的人均产量就足以提供基本的人均热量需要。但是,中国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一样,为了要提高人民的消费,以及在现有的平均低收入水平上,应付较高收入者对食物的需求,中国就须要更高的人均产量。因此,中国认为在90年代的最低需求应该能够做到人均400公斤的供应。这也等于说,在90年代末期,中国的人口预料可达13亿,它的农业就有需要生产5.2亿吨的粮食,以目前的生产水平来计算,这是多了一亿吨。
    由于中国的可耕地只占全国土地的10%,而且可耕地的总面积事实上是每年递减。中国农业扩展在土地上所面对的限制,是人尽皆知的事。中国今后粮产增加的主要来源,将完全要看它是否能有更高的生产力。简言之,中国必须加强“绿色革命”,更多地使用肥料、杀虫药以及其他提高生产的配备。(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