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苏联历史学博士波尔佳夫撰文说:中国经济改革是深思熟虑的战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1-08-29

    【苏联《经济与生活》周报第27期文章】(作者苏联历史学副博士波尔佳科夫)对中国已经进行了12年的经济改革总的方向、情况、结果和前景的评价,无论在中国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众说纷纭。
    中国领导人力图无条件地保障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他们断然拒绝对公有制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并非所有的人对这种做法都会满意。虽然如此,未必会有人敢去怀疑下列事实: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积累了可观的有用资本。总的看来,改革能胜任摆在它面前的任务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改革进程本身的角度看,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对改革前严格集中的经济体制中极其触目惊心的不合理之处,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克服,现在正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方向前进。
    预计在今后的10年时间里,中国将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和符合该体制的使经济能够发挥作用的机制,这种机制的特点是把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
    现在在中国对计划和市场相互关系的分析是基于这样一种出发点:分配资金的这两种不同方式,对于任何大规模社会生产都是必须的,但它们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现阶段对于中国来说,调节总的数量指标和宏观经济水平的计划(但必须是依靠市场需求的计划)暂时发挥着主导作用。无论是它,还是可以调节微观经济日常活动的市场,都同时涉及社会的全部再生产,这就是说它们结合的具体方法在区域上是各不相同的,在时间上是进步的。
    可以预料,在实践中中国将继续向在国家有力干预情况下的市场调节仍占优势的经济迈进。与此同时,中国目前还否定发展市场与私有化和西方式的民主化之间的生硬的联系。断定这种“三位一体”绝对不是必须的,中国可以实行市场调节,而不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
    总之,可以确认,中国经济改革依靠的是深思熟虑的平衡战略。这为综合地坚持不懈地实施90年代的改革任务提供了相当有力的保证。
    中国的经济改革有着很大的特色,许多方法毫无疑问是令苏联感兴趣的。
    第一,这是进行改革的技术,其中包括在每年根据全国会议结果所通过的专门文件中确定改革的具体任务;经常对各种思想方案的制订进行广泛的试验;掌握外国的经济思想,以便在短期内培训出可以实际理解市场机制和善于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工作的干部。
    第二,使改革与整个经济生活相互影响,或者象中国所说的那样,正确建立改革和发展之间、改革和稳定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一贯不是把改革视为孤立的措施,而是视为发展总战略的组成部分,它从属于总战略目标。经济机制改革的速度和规模应该与经济的现实可能性相适应,应该考虑到国家、集体、某些公民对某些措施造成的负担(其中包括社会和心理负担)的承受能力。对于改革来说,稳定和结构调整的任务常常具有优先权,但是,这种改革在整个经济状况发生改善的情况下会获得更可靠的基础。1979—1982年、1989—1990年期间中国经济调整的经验令人信服地表明了这一点。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