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英报评中国建立粮食交易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0-10-30

    【英国《独立报》10月15日文章】在芝加哥贸易委员会的帮助下,中国于上周开设了自从革命以来的第一个商品交易市场。
    这个现货和期货市场将专营粮食。中国人希望它在两三年内将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期货交易场所。
    目前,每年不按国家牌价交易的粮食大约为7000万吨,中国人希望其中的大约6000万吨在这个交易市场成交。
    这一措施反映了促进农产品在国内进一步流通的必要性。
    中国11亿人口中有8亿生活在农村。中国希望开设交易市场既可使粮价较为容易预报,又可确保粮食到达需求之地。
    据中国商业部部长胡平说,该市场应当是“改善粮食市场流通状况的重要步骤”。
    对建立该市场助一臂之力的芝加哥贸易委员会副主席格罗斯曼先生同意这一观点。他说:“某一地区的农场里堆积了大量的麦子,而其他地区则出现短缺。”这个设在产粮省份河南的市场,将由商业部和河南省政府合办。河南省政府为此投资21.2万美元。
    这个市场在开始时只经营小麦。但中国人希望在适当的时候增加玉米、大豆和大米的经营业务。经营形式将只限于现货批发和期货交易。将按签订的协议交货,但合同并不统一,价格有上限下限。进入交易市场将受到限制。到目前为止大约只有100个国营机构(其中包括饭店和酿酒厂,后者是粮食购买大户)获准在该市场从事贸易。
    80年代初期,随着早期的改革开辟了使农产品市场得以更大的“自由”,中国的粮食产量上升。但后来产量却停滞不前。
    由于中国交通运输落后,因此粮食难于运到需要的地方,而当局压低国家价格又抑制了产量。因而,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一直大量进口小麦。
    据悉,今年的农作物获得丰收,粮食收成达4.22亿吨(本报10月18日《中国粮食又获丰收贮运销问题亟待解决》一文中的粮食数字小数点置错,正确数字应是4.22亿吨——本报注),尽管一些基础结构上存在问题——这也是中国人为何选择小麦作为该交易市场的主要商品的另一个原因。
    然而,即使这个市场确实能促进国内流通,中国也不可能完全停止进口。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