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历史旧案重提 各方反应不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9-08-31

    今年8月23日,正值苏德条约签署50周年之际,苏联波罗的海3个加盟共和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境内的200多万人手拉手组成一条长达600多公里的人链,抗议众所周知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即苏德条约。
    这次抗议活动声势浩大,规模空前,举世嘱目。波兰除了苏联波罗的海3国举行如此规模的抗议活动外,有关方面也就苏德条约表明了各自的态度。
    8月22日和23日,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和波议会分别发表声明,称这一协定“违反了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从一开始就是无效的和不存在的。”与此同时,塔斯社报道说,波兰极端主义集团的积极分子在苏德条约签署50周年之际,组织了反苏行动,对苏进行挑衅性的和侮辱性的攻击。民主德国民德党中央马列研究院教授海因茨·屈恩里希教授认为,应从认识事件发生之前的情况这一角度来评价这一条约。他认为签订条约是迫不得已,是为了制止战争。该条约是同法西斯进行斗争的一个部分,它为苏联及其盟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联邦德国《世界报》说,宣布条约无效或进行修改是不可能的。这将会导致“政治地震”,即会导致“完全重新改变世界政治地图。而不仅仅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局部修改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历史的车轮不可能倒转。否则会造成“混乱和流血”。所以波罗的海东岸三国的激动情绪显然需要降温。苏联在苏联学术界中,对苏德条约的争论最多,分歧最大。一些学者对条约予以充分肯定,认为缔结条约赢得了宝贵时间,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如果把条约的正反方面放在历史的天平上来衡量,那么,反面超过了正面,缔结条约是苏联领导的政治失误,还有的学者认为,如果说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迫不得已,那么,随后签署的“友好与边界条约”则完全是一个错误的条约。波罗的海3个共和国的一些非正式团体认为,苏德条约“预先决定了波罗的海3个共和国失去主权和独立,”要求脱离苏联。
    1939年苏德条约政治法律评价委员会主席、苏共政治局委员雅科夫列夫最近向《真理报》记者发表了权威看法。他说,在签署条约之前,苏、英、法3国军事谈判陷入了僵局,与此同时,英、法分别与德国签署了不进攻条约。在这种情况下,苏需要采取积极行动。他指出,划分苏德两国利益范围的主张可能是由德国人提出来的,因为就议定书副本的内容看,斯大林没有缔结协定的需要。雅科夫列夫同时承认,从政治上讲,这一条约背离了苏联外交政策不搞秘密外交的列宁主义准则。从法律上讲,由于条约缺少批准程序,故没有法律效力。他强调指出,“对条约可以有不同看法,但应当承认,无论是条约还是议定书都没有决定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它们的地位的变化是由其他情况决定的。”
    波罗的海沿岸3个共和国问题的重新提出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围绕这一事件展开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
    (宋世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