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阅读
  • 0回复

工学院应如何培养工程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9-03-30

    【美国《科技问题》季刊1988年夏季号文章】题:工程学院应该如何培养工程师(作者查尔斯·哈钦森卡罗尔·马勒)
    我们常常听说,我国工业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未能对工程师在领导能力和创办企业方面进行培养。虽然工程师可能拥有科学知识,但是据说,他们缺乏与人沟通的技能,不了解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没有能力在当今复杂的世界的种种制约条件下运用技术。
    为了改进这种状况,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在1985年建议,改革大学本科生工程学课程。它建议,学生在入学后的头两年先学文理科课程,在后两年专门学工程学,但是即便在最后两年,也不设学科专业。
    这些建议对我们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区分“训练”和“培养”之间的差别将会是有益的。“训练”是确保工程师在技术上精通;“培养”是使工程师懂得设计的内容,并能作出适当的策略性决定。可以把技术本身看成是工程学训练的产物,而领导能力更可能是由于对工程师的培养而形成的一种本领。富有竞争力的工业优势既需要技术又需要领导能力,但不一定由同一个人兼备。除了培养领导者和企业家以外,我们还需要继续造就高级科研人员和工程学专家,训练这样的人员,必须避免只考虑一条路子。
    在传统的工程课程方面,一般来说,课程的1/4或不到1/4用在诸如英语、历史、经济或艺术课上,为了满足工程、技术认可委员会规定在四年毕业时取得工程学士的要求,其余的课程必然就都是理工科课程了。对这种传统模式不必作非常狭隘的解释,认为工程师在沟通和组织能力方面没有受到足够的训练,或者认为他们不懂得作为公民应负的责任。但是由于传统的模式想要培养出的工程师是那些类型的,所以不要求学生对经济和社会科学有广泛的知识,也不需要在文理科方面受到基本的熏陶,而这些知识是为培养出技术领导者和企业家所必需的。
    制订工程学课程的另一个办法——这种办法适于培养技术领导者和企业家——较适于在文理学院采用。
    按照这个模式,学生首先获得一般教育授予的知识和技能,然后通常在毕业班接受附加的工程学训练。
    在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的许多建议中含有这种模式。这个办法不同于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办法,后者是为了在传统的工程课程内调整人文学和社会科学课程。
    说明这个模式的一个例子是达特茅斯大学塞耶工程学院的教学大纲。学生是按接受四年正规的文理科课程教育予以培养的,他们要在人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语方面达到切合社会需要的要求,同达特茅斯大学的所有大学一样。他们还学完外加的科学和数学课程,以及工程学的八门主课,并在四年后取得文学士的学位。然后,这些学生中的大约2/3在塞耶学院继续深造,再用一年时间只上研究生工程学课程,以及到一个公认的工程学士学位。
    (摘自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发达国家教育纵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