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冲破意识形态框框摆脱孤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8-12-30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2月23日文章】题:苏联人摆脱孤立状态、加入“国际大家庭”的一年(作者约瑟夫·哈施)
    在世界事务方面,1988年是实际上可以称为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的少有年头之一。
    这一年从各种意义上说都是一个分水岭年头——两支力量的世界结束,多支力量的世界开始。这倒不是说冷战已经结束,而是说产生冷战的环境已让位于“超级大国”不再成其为超级大国的新环境。
    1988年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关键因素很早就具备了。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1月6日那天对阿富汗人民说:“我们希望1988年成为苏联军队驻在贵国的最后一年。”
    两个超级大国在1988年实现了新的平等。到这一年年终时,它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物质力量的限度。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只是其他一些撤退行动的开始。这一年中,苏联减少了它部署在苏中边界的军队,减少了在蒙古的驻军,说服越南开始从柬埔寨撤军,拒绝向尼加拉瓜桑地诺政权提供奥尔特加多年来一直要求提供的战斗机和其他进攻性武器。最后还签署了有关古巴和南非从安哥拉撤军的文件。
    在历史上,我找不出一个大帝国在一年之内有意识地这样大规模收缩自己的帝国的先例。
    苏联在各地区的举止的变化反映出它对外部世界的态度的变化。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莫斯科实施其对外政策是以这样一种意识形态的假定为出发点的: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敌视“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它们之间应当永远是敌对状态。到勃列日涅夫时代结束时,这一基础开始动摇了。在私下里,从许多苏联官员的表现来看,意识形态不过是一种姿态而已。不过,莫斯科的表现仍然是离不开这样一种论调:“社会主义”国家是讲道义的,“资本主义”国家则不讲道义并采取敌对态度。
    1988年这一年中,莫斯科的言行已经冲破了意识形态的老框框。戈尔巴乔夫周游资本主义世界,就好象这些国家讲道义的程度同“社会主义”国家完全一样。他访问了华盛顿,就好象他和罗纳德·里根同是政府首脑俱乐部的成员,而不再是在停战旗下进行谈判的来自敌对阵营的使者。
    1988年,苏联放弃了斯大林时代形成的孤立主义,谋求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而且,在许多方面也的确成了国际大家庭的一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