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香港《信报》载文认为:弗里德曼的意见不合中国国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8-09-29

    【香港《信报》9月23日文章】题:弗里德曼意见不合中国国情(作者郑毓成)
    中共总书记赵紫阳于本月19日在中南海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详谈了两小时。据报道,弗里德曼提出了他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意见,他并把今次在中国各地访问所见所思写成建议书,提交赵总书记参考。抽象理论不切实际西方经济学界到目前为止,对中国经济的研究是极为差劲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西方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了解实在不多,不敢胡乱作出甚么主张。此所以西方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缄默。
    弗里德曼认为不应把放开价格和通货膨胀混为一体,通过放开价格、刺激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最终消除通胀。他说,控制通胀是十分重要的,但控制通货膨胀并不意味着就是控制某些商品的价格。如果放开价格,仅是部分商品会涨价。在最初几天,人们可能会感到痛苦,但很快就会发现价格并不一定会轮番上涨。
    弗里德曼所描述的,正是经济学教科书的市场机制,这用来描述既已形成的市场体系,也许还有一点合理性,但不足以分析一个由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度性的改变根本不是简单的放开权力(如订价权)就可以达到。这几年中国的实践足以证明,放开价格并不一定可形成理想的或竞争性的市场。价格调节供需只是对现实的市场的抽象理解,一旦牵涉到更深层的制度性改革问题,这种抽象就不中用,甚至带来误导作用。事实上,国内的经济学家在改革初期,就是误信了这种过度简单化的抽象,因而在改革中吃了亏。近来越来越多人谈到如何“组织市场”和如何“建立市场”的问题,明白到市场制度也要有各种组织扮演不同的角色才可以实现,否则放而不活,反而会造成“一放就乱”。农牧产品放开价格后出现的如“苧麻大战”、“羊毛大战”、“兔毛大战”等等,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国市场情况和西方不同从另外一个层次看,弗里德曼的意见在中国也不是现实的。要知道,中国经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结构性的不平衡,很长时间放开了价格,也因为生产能力的制约而不能够立即增加供应,结果就是价格涨了,生产不增,生产企业在大量的需求下毋须顾虑产品的出路而导致质量不断下降;这是中国多种产品市场经常出现的情况。或许弗里德曼会采取一个极端的立场(这是屡见不鲜的),认为只要继续开放价格,长期来说,结构性也可得到调整。但等到长期,中国经济倒不知是否已崩溃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