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苏联「伤痕文学」方兴未艾(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8-08-31

    在苏联社会民主化进程中,随着“公开性”原则的推行,苏联的文学工作者开始把注意力转到过去的禁区——30~50年代初斯大林时期破坏法制的大量事实上来,因而在1988年的一些著名苏联文学杂志上,出现了大量描写当时情况的作品,与我国在文化大革命后出现的伤痕文学颇有类似之处,我们姑且也称之为苏联的“伤痕文学”。
    我国读者所熟悉的,雷巴科夫的长篇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并不是苏联的第一部这类作品。早在1939年、苏联著名老作家科尔涅·丘科夫斯基的女儿莉季娅
    ·丘科夫斯卡娅就在中篇小说《苏菲娅·彼得罗夫娜》(《涅瓦》杂志,1988年第二期首次刊登)中描写了女主人公在自己的儿子无辜被捕和流放后的种种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恐怖气氛。苏菲娅是一个寡妇,在列宁格勒的一家出版社当打字员,勤勤恳恳,不过问政治。
    在发生了所谓“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阴谋暗杀基洛夫和其他党政领导人”案件后,出版社内部开始挖掘“暗藏的敌人”,揪出了印刷所主任,因为他是某“人民敌人”的侄子,接着出版社经理也以“包庇敌人”的罪名被捕,代替他的党委书记不久以后也锒铛入狱。出版社的一名女打字员因出身不好长期不受信任,后又因打印文件时,把“红军”一词中的一个字母打错而被开除,后来她因生活无着而绝望自杀。这些都使苏菲娅惶惑、震惊。她的儿子在大学是优等生,参加工作后在工厂是突击手,一天晚上突然被捕,谁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悲哀的母亲到处为他奔走,在这个过程中她看到了许多有着和她类似遭遇的人的不幸。一年多后,儿子从流放地辗转寄回一封信,说他是因为一个中学同学被捕后招供说曾吸收他参加暗杀组织而被捕的。在审讯时,他因不肯承认就受到毒打,一只耳朵也被打聋。在这篇小说中首次提到了凡是所谓“祖国叛徒”的家属都要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或中亚。
    丘科夫斯卡娅写成这部作品后,为了保存手稿,被迫长期不断地将它转移,直到现在才得以发表。(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