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突兀的造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8-05-31

    【台湾《中国时报》5月15日文章】题:突兀的造访(记者徐宗懋)
    采访完“亚洲大专辩论会”没多久,我便回大陆福建探亲,突然灵机一动,决定顺便飞往上海一趟,拜访曾在新加坡相处10多天的复旦辩论队师生。在飞往上海的途中,我在当地一份日报上看到辩论队员李光斗写的一篇长文《世纪之辩》,记述与台大争夺冠军的那场比赛。我会心地读着他的文章,仿佛在印证另一位朋友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也想像得到他们对我的突兀造访必然有的惊讶反应。
    电话接通到辩论队领队伍贻康教授那里,果然不出所料,对方讶异万分,没想到我这么快就从星洲跟到上海。没多久,伍贻康教授、王沪宁教授、李光斗、顾刚、鲍勇剑、吕巍、罗洁和我就在伍教授的办公室内欢聚一堂。一股他乡遇故知的喜悦感染着每一个人。
    伍贻康说,辩论队带回了一卷冠军赛的录影带,在大教室连续播放两天,每隔3小时一场,几乎场场爆满,挤得水泄不通。
    传统上复旦的学风一向很自由。学校图书馆里有一些台湾的报章杂志,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随时取阅。辩论队员顾刚从大三起开始钻研台湾的书刊,到处去找、借、调与台湾有关的资料。大自近20年的台湾民主运动,小至诸如飚车和大家乐等,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在新加坡的最后一场决赛中,顾刚不仅列举余英时的话,还当场拿出台湾出版的《当代》杂志驳斥台大,令对手一时语塞。反观台大学生,就不太可能拿出《红旗》杂志或《中国青年报》一类的报刊为难对方。就这个案例来说,复旦辩论队了解台湾远超过台大辩论队了解大陆。个人兴趣和资料撷取的自由程度,都是造成类似差异的原因。
    他们一伙人带我闲逛着复旦校园。逛着校园不免碰到一些教授,其中不乏“伛偻”身形的知识分子。身着素色衣服,提着公事包,不管是教哪门科目都是一副生活清苦的模样。
    随后同学们带我到学生宿舍歇息,这是我第二次进入大陆的大学宿舍,第一次是在厦门大学。我的结论是——坦率地说——简陋和凌乱。
    夜渐深了,我才和那群复旦朋友告别。我想起在台湾的一些报刊,对于台大在辩论赛中失利作出酸溜溜的反应,似乎显得极为荒谬。虽然两地政治体制不同,台大和复旦的学生都同样是中国人,谁赢谁输终究也只是个校际比赛。如果把复旦的代表都视为“那边的代表”,台大的代表都视为“这边的代表”,又有什么意义呢?身为今天的中国人,力争的不过是一个更合理、更合乎人性的生活环境罢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改善手段,如果缺乏基本的认识和宽阔的胸怀,如何实现这个宏愿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