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中国电影面面观(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8-03-30

    这些离经叛道、别开生面而又感人肺腑的影片是怎样得以面世的呢?
    第一应当归功于北京电影学院“文革”后的首批毕业生。这些1982年毕业的青年电影家是很久以来中国第一批可以接触较多西方影片的幸运儿。在校四年中,他们苦心研究的是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和联邦德国导演R·W·法斯宾德的作品,所以他们能把握国际影坛的动向,眼界远比他们那些可怜的前辈开阔得多。1986年以后,在校学生的课程开设进一步扩展,现在深受在校学生推崇的是美国导演阿夫雷德·希区柯克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可是,并非每个新毕业的学生都有机会独立执导。出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电影生产量一再下降。1983年以来,观众减少了1/3,而且,1987年产量还要下降。1984年产量为140部故事片,1987的指标是120部;另一方面,大陆的21家电影制片厂里已有400多位导演,他们可以5年不拍一部片子也不少拿一分钱工资。平均起来,一个导演等3年还拍不到一部片子。
    可是,报考导演专业的学生并不因此而减少。北京电影学院每年只招收15个导演专业的学生,而报考者总是超过500人。
    毫无疑问,当局对那些内容大胆的影片越来越担心,而且对电影界的复苏亦毫无准备,尤其要看到,出现了一些不宣传社会主义道路,不颂扬共产党、解放军和少数民族的电影。另一方面,人民对当局的电影政策也很茫然。电影局原由文化部领导,1986年1月起又改由广播电影电视部领导,其理由据称是电影有别于其它艺术,更加接近广播宣传。一改之下,问题多多,诸如电影局与电视台没在联系,经济利益时时受到损害,官僚主义趁机也日益得势。广播电影电视部总编室一位副主任说:“现在我们做的这些是一种试验。如果电影与电视合得来,就维持现状如果合不来,电影局还可以划归文化部。当然,目前还没有将电影局划回文化部的打算。”总的看来,电影局作为审查机构将得到更大的权限。这也是说说而已,尚未有正式条文颁发。经过这一段的试验之后,很多电影工作者犹豫了,他们目前的想法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