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美洲华侨日报》认为:沿海经济发展战略有四点特殊意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8-03-29

    【《美洲华侨日报》3月25日《人大专题》专栏文章】题:把门敞得更大些副题:大陆新经济发展战略简析
    七届人大会议的热门话题之一是发展沿海经济,加入国际循环。从中共高层的态度看,未来的若干年中,这个发展战略将成为大陆的经济发展导向,预示着中共将以更大的魄力敞开大门,进一步对外开放。大陆提出对外开放政策已有十年。特别是在1984年以后,随着四个特区的建立和沿海诸市的开放,大陆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截至去年底,大陆引进资金88亿美元,建立了9000多个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今次提出加快沿海经济发展,有4点特殊的意义。其一,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大陆对外开放确实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活力和希望,但并非一帆风顺,在观念、政策、体制等方面还存在种种不适应状况。新的构想是采取“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战略,突出中国的人力优势,以此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最主要资本,对外商投资的政策将放得更宽,使中外合作具有吸引力。其二,选择两个突破口。目前,大陆乡镇企业人员已有8000万。大部分集中在临海诸省,乡镇企业的总产值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了其他行业。乡镇企业体制灵活,是大陆最适应商品生产的企业。近年来在对外开放中作用日益增大。大陆科研水平居世界前列,科研力量堪称雄厚。但几十年来科研与应用严重脱节,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生产却在低水平徘徊。
    去年科技体制改革之后,这种状况才有了改观。一年以来,科技商品化的势头方兴未艾,尤其是当作商品的技术与具有商品生产性质的乡镇企业相结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十分显著。因此,这二者的结合,将给大陆的对外经济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其三,由点到面的开放。十年的开放,使大陆形成了许多对外合作的点,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合作经验。但这仅是一种低水平的开放。缺点在于无法系统地把握国际市场的信息,管理方面也失之于零散,以沿海地区的开放市场为中心,由点扩展为面,集中投入财力、物力,将有利于提高开放层次。然后,再以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信息向内地扩散,带动整个大陆的经济发展。其四,步入世界商品生产序列,引进竞争机制。大陆经改以企业承包制最有成效。其主旨是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效益。因大陆长期缺乏商品生产经验和市场机制,很难产生竞争。通过加速扶植外向型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使沿海地区这块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尽快实现产品商品化,不但可以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而且能使大陆经济纳入商品化生产的轨道。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