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苏联观众喜欢和讨厌哪些影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8-03-29

    苏联电影业如何摆脱10年停滞时期的影响?面临电视、录象、旅游、体育等多种娱乐形式的竞争,电影如何为自己打开地盘?电影工作者如何适应观众不断变化的口味,拍出有高度艺术水平的巨片?这些都是苏联电影界和观众讨论的话题。
    苏联人60年代末每年看电影21次,86年却降为14次,不过比起西欧国家的人均每年2.4次来,还是相当可观的。苏联的“灰色片”和“陈腐片”苏联导演克利莫夫执导的多部影片在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后才见天颜,他从1986年起任苏联影协第一书记。他说,“不妨学学美国等国的电影业。当然,他们的宗旨是票房价值,我们有崇高的目的,但这些崇高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因为我们不了解观众。”
    有的导演善于利用生动的生活素材、不同的体裁,拍出同样平淡乏味的“灰色片”。这种片子往往用题材的“时代感”,生搬硬套的戏剧冲突来掩盖公式化思维和粗糙的艺术手法。这是因为,制片厂过去无权拒绝分配到该厂的电影学院毕业生,既然是导演系毕业就有权拍片。
    苏联有2500万影迷,几乎全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平均每周上电影院两次以上。使这部分人大倒胃口的是“陈腐片”。这种影片的主人公往往是中老年的“正人君子”,通常死于心肌梗塞。他们如果同年青人有矛盾,往往不屑于争论,即使争论起来,一般不是靠论据和逻辑取胜,而是靠老一辈的权威。这种以教育下一代为主观愿望,以失去观众为客观效果的片子每年有好几部。哪些片最受欢迎苏联每年摄制的150部故事片中,有52%观众不足500万,难以赚回成本,全靠那些一年有5000万以上观众的“抢手货”补贴。最近16年最受欢迎的3部故事片都是1980年摄的:《20世纪的海盗》(观众8760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8450万)和《飞行机组》(7110万)。
    《飞行机组》的导演亚历山大·米塔擅长拍大众片。他认为,群众需要松弛一下现代社会产生的紧张情绪。该片得到了苏联观众和批评家的一致推崇。这是因为后者在追求效果的同时不忘思想性和艺术性。脍炙人口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根据高尔基小说拍的《塔博尔上天》、喜剧片《阿福尼娅》、据舒克申小说拍的《红莓花》和《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都以思想和艺术性兼顾而见长。观众兴趣的多样化最近两年,苏联没有一部片子的观众接近5000万。调查表明,观众的口味发生变化。上座率较高的是初一看说不上大众化的影片:叙述一位女中学生同持正统观点的同龄人的冲突的《丑八怪》(2370万观众)、描述一名白俄罗斯少年在德国法西斯占领时期见闻的《你去看吧》(3000万观众)和讲述“个人迷信”时期灾难的《悔悟》(上映4个月即有1000多万观众)。
    分别由贝科夫、克利莫夫和阿布拉泽执导的这3部影片的成功,既反映了电影工作者在思考和反映现实方面的创作探索,也表现了苏联观众兴趣的积极变化,他们已经不是只对热闹的娱乐片感兴趣了。在改革和公开性中变得善于思考的苏联群众同渴望探索的苏联电影工作者不谋而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