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劳工:亚洲四小龙的优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8-02-27

    【美国《幸福》杂志二月十五日一期文章】题:亚洲的优势在于它的工人
    大家都认识到,亚洲新兴国家经济上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那里勤劳的工人。但是,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抱负是什么?什么东西使得他们如此努力工作?
    生产率的提高来源于影响深远的孔子的道德观——有时由于基督教精神而得到加强——例如,愿意推迟享乐和对作为生活中心的家庭幸福的献身精神。本刊对几位工人简况的报道提供了进一步的情况。
    白弘默,二十九岁,韩国仁川大宇重工业公司的焊工兼磨工。
    在大多数早晨七点钟,白弘默身着黑色西服,步行十五分钟去公司上班。换上工作服后,他同其他工人一道站好队听领班下达一天的工作部署。他平均每天工作十二小时,每星期上六天班。他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星期天下午去公园打乒乓球。他说,「当韩国变得更加发达时,我就会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了。」他说,自己有一辆汽车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不过首先要使国家富起来」。他计划在今后三年内买一所住房。去年,包括加班费在内,他总共挣了大约六千七百美元。他本人只读完了九年级,他每月节省三十七点五○美元,作为儿子以后上大学的学费。
    马玉兰,二十岁,台湾新竹市综合技术公司计算机装配工。她的生活似乎比美国同龄姑娘们的生活显得单调乏味:白天在计算机装配线上干活,晚上同家人和女友们在一起。
    公司里的工人们是她的好朋友,但是她们却没有人在上班时聊天。她说,「这是个常识问题,聊天会影响质量和效率。」玉兰每周工作五十三小时,一年挣大约五千五百美元,她把其中三分之二交给母亲作为家用;把其余大部分钱存起来。她说,「也许用这些钱来买结婚用品」。玉兰希望能考上大学,以便用部分时间来学会计学。她在展望自己的前程时说,「一家两口人,中等收入,夫妇都工作。」
    蔡碧燕,二十六岁,新加坡航空公司的售票员。
    她在机场或闹市区的售票台前每天工作九个小时,每周工作五天。把每年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奖金包括在内,她一年共收入五千二百美元。在新加坡政府一九八五年向公众出售这家航空公司的股票之前不久,她根据一项雇员计划的规定,以每股二点五六美元的价格买下了一千股。这个价格现在几乎翻了一番。她同自己的父母和弟弟、妹妹一道住在由政府提供补贴的高层公寓里。蔡碧燕把工资的大约三分之一存起来,其余的钱则交给家用。她曾八次出国旅行,这是由于她的工作可以享受免费机票。她虽然没有汽车,但是领到了驾驶证,作为说明她已经成熟的标志。
    程有飞,三十五岁,香港阿各斯钢铁公司的建筑工人。
    作为一名强壮的体力劳动者,程有飞在一个经济发展极其迅速以致劳动力十分缺乏的地区的蓝领工人中是位佼佼者。他负责为摩天大楼装配钢梁,每班工作十小时,每周工作六天,有时星期天也加班。
    他每月挣二千美元左右,把其中三分之一存入银行,并为他的儿子和两个女儿「存一点儿黄金」。他说,他希望培养他的孩子们干白领工作。表明他收入较高的另一个标志,是他带的一只价值五百美元的真正的劳莱士手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