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中国的“开放”试图胜过苏联的“公开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7-10-30

    【英国《泰晤士报》10月27日文章】题:在公开化的竞赛中试图击败俄国
    中国共产党重要的仪式——党代表大会的第一天——向外国记者开放,但却既未邀请外国的共产党人也未邀请驻京的外交官参加。它的意思是很明白的:现代的传播工具被看作是能比“社会主义国际主义”或“外交渠道”更有效地传达信息的工具。
    俄国人在戈尔巴乔夫两年半之前上任后不久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国人认识得晚一点,但是通过召开迄今为止极其神圣的党代表大会,或者至少是通过它的一部分,他们正在他们自己开始的比赛中打败俄国人。“公开化”开始在北京实行,而在北京,它变成了“开放”。
    就贸易和旅行方面的公开化而言,俄国人还有很多要向中国学习。但是就了解情况——这是公开化的精髓而言,两国情况的对比较为鲜明。在新闻方面,俄国人居于优势。他们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合乎时代,他们的评论不时引起争论,而中国的报纸仍处于刊登历史讽喻、干巴巴的经济统计数字(大概还是经过加工润色的)和抽象的意识形态概念的时代。
    这两个国家对付记者的方法相似。就这次代表大会而言,中国人特意向记者提供他们认为记者会需要的工具——电传机和传真机、电话(不仅可以打市内电话,还可以打国际电话)、官方通讯社的新闻稿、唯一的英文报纸、会议室和喝不完的茶。
    中国人使得记者们忙碌不得闲:除了代表大会的两次会议外,党的高级官员还举行记者招待会,另外,中国人还接见记者发表谈话。
    就象俄国人已经认识到的那样,中国人还得要认识到,任何超过一个小时的会议都太长了。但是他们生来彬彬有礼,乐于讨人喜欢,而这些,苏联新闻界的官员们要学会是很不容易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