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垃圾再生 一举多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7-10-30

    【《朝日新闻》10月2日晚版报道】题:高龄人和伤残人合作组成垃圾再生利用事业团
    群马县玉村镇的玉村中老年就业福利事业团现在已成为全国事业团方面有关人士热切关注的目标。这个事业团接受了镇当局的要求,开始从事垃圾再生利用的工作。这样就为高龄人和伤残人提供了工作的场所。此外,还能减少堆放的垃圾,把垃圾变成资源,节约处理垃圾的经费,提高运走垃圾的速度等等,真可谓“一举多得”。
    事业团的办事处和垃圾处理场都在农田里。处理场的面积为5000平方米。这是镇当局借给事业团使用的土地。
    事业团运装垃圾的车辆把搜集起来的非可燃性垃圾(危险物)运到这座处理场。于是,垃圾堆越来越高。人们看到铲车把垃圾运送到分选台上,那里有事业团的成员在工作。他们把垃圾中的可燃物分选出来,送进旁边的焚烧炉内。然后把不可燃的垃圾放到长20米的传送带上。
    传送带旁也有正在工作的事业团成员,他们用手迅速地分选不可燃的垃圾。比如,把空罐头盒和空酒筒按铝制和铁制等分类,把空瓶按完好的和破损的分类。在传送带的终点,剩下的东西都是没有用的了,如碎瓷片等等,就把那些垃圾送到镇里的垃圾堆放场地。
    事业团代表小川和之说:“不仅处理玉村镇的,也接受了处理邻近8个村镇的垃圾的工作’所以运到这里的非可燃性垃圾一年达4000吨。”
    事业团成员有28人,其中有24人从事垃圾再生利用工作。28人中有12人为妇女。这些事业团成员的年龄,小的22岁,老年人年岁最大的72岁,平均56岁。60岁以上老人有8人。伤残人有5人,有3人是单身。可以说是高龄人和伤残人为中心的事业团。从事垃圾再生利用的工作时间,每天5个半小时,每月工资大约8万日元。
    镇保健卫生课股长斋藤干治说:“从1986年度来看,全镇的非可燃性垃圾有1505吨,其中有1053吨通过事业团成员的劳动变成了资源。资源化的比率为70%,据说一般的市镇村为50%。有效利用垃圾有了成效,此外,用来堆放垃圾的场地大约减少了2/3。”
    据厚生省环境保护课讲,全国有许多自治体都在为日渐增多的垃圾无处堆放而感到头痛。因此似乎可以说,玉村镇的做法是一项有吸引力的试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