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态度热情饭菜简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7-09-30

    联邦德国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众所公认的“经济巨人”。然而,从西德人请客吃饭的餐桌上,人们却看不出西德是一个富国。笔者自去年十一月初到西德以后,有幸多次在朋友家、工厂或机关作客吃饭。主人态度之热情,饭菜之简单,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副总编辑的午餐
    我们到德新社的第二天,该社副总编辑诺特尔先生便设午宴招待我们。地点是在紧挨着职工饭厅的小灶食堂。看来,这里也常有贵客临门。桌上放着几瓶开胃酒。诺特尔先生熟练地给每人斟了满满的一杯,然后高举酒杯致了几句祝福和欢迎之词。我们边喝边聊。不一会,服务员递上酸辣汤,每人一小碗。我开始还斯斯文文地慢慢喝,但见主人三下五除二就把汤喝光了,我也只好加快速度。接着便是主菜,每人一盘。盘中是一条奶油烧的、重约七八两的鲑鱼,外加少量的油炸土豆条,味道可口,人人吃的底朝天。真可谓盘空肚饱,恰到好处。接下去是每人一杯冰激凌,最后是咖啡。整个午宴将近一个小时。“达里不分等级”
    在慕尼黑的《南德意志报》社我吃过两顿中午饭。第一天是由该报政治部主任陪同。第二天是副总编辑里特米勒先生在同一地点——该报职工食堂请我吃饭。宾主落座后,里特米勒生生风趣地对我说:“在这里我们不分等级,总编辑和一般编辑吃同样的饭菜。”原来,这里吃的是包饭,食堂每天中午提供二至三种饭菜,每种饭菜只有口味不同,没有价格贵贱之分,吃完记个帐,(每餐二点五马克,合人民币五元,比外面饭店便宜得多),月底从工资中扣除。这天我们吃的是面条,象中国的炒面,但没放酱油,里面有瘦肉丁,另有一小盘凉拌菜。饭后也是一杯甜点——冰激凌,饭前没喝开胃酒,这里饮料费另付,里特米勒先生掏腰包给我要了一杯苹果汁,他自己要了一杯啤酒,这顿饭宾主共花了6马克,正好等于外面中国餐馆一碗面条价钱的1/2。「招待部长也如此」
    一天下午,我们参观萨尔州的一家啤酒厂。据介绍,就啤酒的销售量而言,该厂在“啤酒之乡”的西德名列第三。厂里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女士,她和颜悦色,举止端庄,对厂里的情况十分熟悉,她带领我们参观了中央控制室和各个车间,然后与我们共进晚餐。服务员先在每人面前放上一个盘子和两只大啤酒杯,盘子里是两个小圆面包和两根小香肠。那位女士笑容可掬地说:“这里是啤酒厂,啤酒随便喝。”说完,她亲自动手,给每人斟满了两大杯不同的啤酒,只见别的人喝得津津有味,边喝边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酒,好酒!”可我没口福,不会喝酒。
    那时我刚到西德不久,对面包和香肠均无多大兴趣,我等着上其他的饭菜。可是,当那位女士把来宾留言簿恭恭敬敬地递给我时,我才猛然意识到晚宴已经结束,再不会上什么别的饭菜了。可是,到这个时候,我还滴水未进呢!我接过留言簿,迅速翻阅着,发现在上面留言的有不少国家的部长,我国的一位副部长也在上面留下了他的笔迹。这时我向女士提了一个新的、也是最后一个问题:“这么多外国部长来参观,你们怎么招待?”女士微笑着答道:“招待部长也如此,这是我们的厂规。”总经理夫人的家宴
    今年4月,我们到哈根市采访西欧唯一的“汉语中心”。在那里我们结识了一位名叫赫尔格的学员,她是埃森一家计算机公司总经理的夫人。两天后,赫尔格和她的丈夫驾车来旅馆接我们去赴他们的家宴。
    晚饭是女主人亲手做的。是有名的意大利“皮扎”。这东西有点象中国北方的烙饼,一面用油煎得黄黄的,另一面放上瘦肉丁、鲜蘑菇等伴料,味道不错,比外面餐馆卖的好吃得多。我们不会喝酒,所以一上来就开始吃“皮扎”,餐桌上还配有用素菜做的色拉,样子象中国的凉拌菜,随便食用。我们边吃边聊,主人希望我们多吃,但不硬劝,吃完“皮扎”后,主人把刀叉和盘子收走,然后送上一道甜点——冰激凌。整个晚饭不到一个小时,简单,实惠,主人尽了心,客人很满意。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