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7-09-30

    【苏联《真理报》9月16日文章】题:探索在继续(作者历史学副博士波尔佳科夫)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政治发展始终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方针密切联系在一起。
    社会主义同中国特色之间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的观点,现在已经确立起来。一方面指出,脱离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所谓中国特色也就没有意义了”;另一方面指出,“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出发点是,认真全面考虑中国整个经济、政治、文化、历史、人口和其他特点及其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主要特点是,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中国的落后状况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中国经济学家认为,在发展生产力的时候应充分考虑下述具体特点:富饶的自然资源整个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耕地有限,人口众多,商品生产不发达,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小生产广泛存在等等。由此特别提出了同时发展大、中、小生产和采取不同水平技术的方针,特别重视农业和轻工业,尤其重视劳力用得多的部门。
    在生产关系领域内,中国的主要特点是,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报刊指出,这一情况决定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必须在以公有制(国家所有制和合作社所有制)为主的前提下发展多成分的经济,鼓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在上层建筑领域,必须考虑根深蒂固的小生产者习惯、平均主义思想、封建主义残余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有认真建设民主政治生活。因此,对中国来说特别迫切的一点是,改进党政机关的工作,克服官僚主义,发展和加强民主、法制和纪律,树立社会主义道德准则,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宣布了“一国两制”原则,其目的是在考虑台湾、香港、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问题。
    在对外政策方面,中国遵循独立自主原则。中国宣布,它的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争取世界和平。
    人们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来,中国在各个方面已真正走上了发展道路。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向前走了很远。中国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讨论越来越活跃。
    幅员辽阔的中国的发展需要广泛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吸收包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在内的管理经验,大规模吸收外国资本。中国积极参加世界经济和文化联系。对外开放方针的积极成果远远超过这一方针带来的缺点和问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