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远东经济评论》文章:中国投资百亿元兴建港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7-07-30

    【香港《明报》7月15日译载香港《远东经济评论》文章】题:中国投资百亿元兴建港口
    尽管中国在这数年内推行雄心勃勃的港口扩展计划,但香港的地位不大可能受到威胁,若要说有影响,在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年至1990年)提出的港口发展,只会增强香港作为中国转口港的角色。
    中国自1979年实施对外开放政策至去年底,来港悬挂中国国旗的远洋轮船数目增加6倍多,由445艘增至2794艘,而处理的货物吨位也增4倍;1979年,香港处理了150万吨从海路运来的中国货物,而1986年总数跃升至800万吨。
    同期河运贸易也有可观增长,来自珠江三角洲港口、码头的船只增加3倍,达44096艘,而处理的货物吨位增加3.4倍,由1979年的200万吨增至1986年的880万吨。总计去年香港处理了33%的中国外贸总值。
    香港能够作为中国主要的转口港,原因包括香港水深港阔,位于广东省沿岸战略性地点,而其货柜及杂货装卸设施一流。目前,香港是世界第二大货柜港,仅次于荷兰鹿特丹,去年处理的货柜达1470万吨,只是其吞吐量一半。
    反观中国缺乏优良的深水港,全国的货柜装卸设施不足,而传统的港口难以应付急速增长的贸易。此外,道路和铁路网设计差劣,港口支援设施管理不善。
    据中国官方的统计数字,船舶在中国港口的留港时间,是全亚洲最长的,因而留港成本亦是最高的。1985年,外贸船只无论是挂中国旗抑或挂外国旗,平均留港时间是11.1天,而在本港葵涌货柜码头船只平均留港时间,只是13小时。
    事实上,中国发展港口的计划,并不是集中使大陆贸易港口的效率超越香港。在兴建港口的106亿元人民币拨款中,40亿元人民币用来在华北6个港口建造60多个泊位装卸区。这些设施主要给予石油、谷物出口使用,同时方便船只把煤由华北运往南方。
    总体而言,增强港口吞吐能力,主要是为了国内市场。
    短期而言,看来中国已决定以国内交通为重点,发展其特别货物及河运港口,而尽量利用香港的港口设施去支援其外贸,至少直至1990年为止。在此期间,出口预料年增长8.1%,而进口增长6.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