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香港《华侨日报》文章:中国三线企业战略再转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7-07-29

    【香港《华侨日报》7月18日文章】题:中国三线企业战略再转移(作者陈仲贤)
    所谓“三线”实际上是一个战略区域概念,指中国内陆腹地省份。“三线建设”是中共从国防战略出发,在60年代中期开始的生产力布局一次重大战略转移,集中力量形成一个后方基地。
    经过20多年的建设,从军事角度来看,这个基地对中共军队的现代化、国防力量的加强,都起到重大作用。
    近几年,外间大致都知道了中国导弹的发射台、卫星腾空的地点安排在什么地方,这些地方都与“三线建设”有关。
    同时,由于“三线建设”的发展,中国工业布局的偏重现象也有所改善。
    对过去单是依靠沿海地带,把工业过多地集中在东部的传统,有了初步突破。
    从1949年以来计算,中共在三线地区先后投了近2000亿元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原值约1400亿元。
    建成国营企业2.9万个,职工1600万人,约占全国的1/3。形成了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包括核能、航天、航空、造船、电子、化工、机械等工业体系。
    三线企业拥有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单是军工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就有16万人,约占职工总数的15%。这个百分比大大高出全国其他地区和行业。
    三线地区大多是穷乡僻壤,经济落后,为此,中共在这些地区大力修建铁路,建成了川黔、成昆、贵昆、湖黔、襄渝、焦枝、阳安7条铁路干线,通车总里程近5000公里。
    但是,除了上述提到的成就之外,也有很多引起争论的缺点。而且,“三线企业是大包袱”之说一直没有断过。
    这是因为,“三线建设”的提出和实施当年来得太快,缺乏总规划和综合平衡,生产布局过于分散,一些企业以战略观点放在荒山野岭而没有城市依托,缺乏现代工业生产所必需的供销、协调条件。
    因此,到近年国际局势基本上可保持和平,而国内经济又讲求效益的时候,怎样衡量“三线企业”的得失有了与前不同的看法,怎样安排它们的未来成了问题。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方面实现“军民结合,以民为主”,进一步促进把军工生产转移到民用生产上来;另一方面,使一线、三线力量有所结合。把三线基地的力量发挥出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