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冲击波”与“后遗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7-05-30

    【香港《文汇报》5月15日文章】题:“伊朗门”及哈特丑闻的后遗症(记者陆汉德)美国人的信心危机恶化自从15年前的“水门事件”后,美国人对政府的信任便已打了折扣。去年爆出的“伊朗门事件”与最近的哈特桃色丑闻,可说令美国人“信心危机”进一步恶化。
    由“水门事件”至今,民意调查一直显示出民众对政府抱着颇大程度的不信任,每10名美国人中,平均便有6名认为政府只会在“某些时候”才会做得对,而并非经常正确。
    里根总统上台之初,这种对政府信心不足的“水门后遗症”曾经有所好转,因为里根答允过要致力恢复国家及政府的威信,再加上他那塑造得甚为成功的大众化形象,得到了很多美国人的信任支持。只可惜好景不长,“伊朗门”丑闻又再一次伤了美国选民的心。许多美国人开始明白,他们投票所选出的,往往只是经过特别塑造以迎合选民要求的一个“形象”而已,实际并非选出了一个真正的“人”。美民意对里根感到失望根据《华盛顿邮报》上月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有2/3被访者认为里根于伊朗门事件上说了谎话,而支持他的百分比,亦由1984年时的六成半,剧降至不及五成,这些都反映了民众开始对他不信任及感到失望,成为了“水门后遗症”的又一次延续。
    另一方面,前参议员哈特因为一夜风流而迅即断送了政治前途。哈特所涉及的桃色纠纷,在如今西方社会而言本来并非大不了的事情,甚至以前的罗斯福总统和肯尼迪总统等人,也同样曾以风流闻名,只是当年的新闻界不会着力渲染这些事情,而民众也不大关心政客们的私生活,但经过“水门事件”与“伊朗门事件”后,美国民众均有一种受骗的感觉,对政治领袖的要求变成首重诚实,而传播媒介亦以千方百计报道揭露这些“公众人物”的真实一面为己任,因此哈特的丑闻一经爆出便变成势不可收。所以哈特的失败主因并非是他的风流,却是因为他的不诚实,他企图隐瞒自己的真正形象,正好犯了选民心底的大忌。对国事存在悲观情绪美国人对政府及政客失去了信心,引致另一必然现象,就是对国家的事情普遍存在悲观情绪
    。
    事实上,当美国选民于1984年的总统选举中继续支持里根连任时,他们对前景的想法是仍然比较乐观的,认为里根仍可带领他们重新走上“好年代”,但发生了“伊朗门事件”而令里根的信誉大降后,美国人再次担心政府的无能。对下任总统的各种要求最后,“伊朗门事件”及哈特丑闻亦改变了美国人对政治领袖的要求。综合最近一些全国性民意调查,美国人希望下一任总统首先是要诚实与正直,品格问题成了首要条件,其次是希望新总统属于比较年轻、对各项事务均有认识及触觉敏锐,而且又兼备行政及政治经验。究竟这些倾向对明年的总统选举是否带来决定性影响,目前虽然言之尚早,但如何去解决民众对政府失却信心的问题,则肯定是各有意角逐者所必须面对的课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