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密勒新作《往事如烟》和《克拉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7-03-31

    以《推销员之死》一剧而蜚声国际剧坛的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密勒,新近又推出两部独幕剧《往事如烟》和《克拉拉》。
    这两部新作描写的是他的同龄。人。他们回首往事,追忆历史上的变动和他们自己在历史的激流中开展争取自由的运动的情景。
    《往事如烟》写的是两位老人之间的故事。主人公莉奥诺拉是一位富有的寡妇。在饱经沧桑之后,看到当今的文明世界仍然充斥着野蛮暴行和谎言,她感到幻想破灭,一切无望,甚至对自己存在的价值也产生了怀疑。她退避到苏格兰隐居起来,有意地把现实中发生的严酷事实从记忆中驱赶出去。她到康涅狄格州的乡间去拜访老朋友利奥,晚餐时两人发生了争执。利奥是个共产党人,坚持致力于他的政治事业,拒绝放弃信仰,对世界的未来仍抱有希望。他同莉奥诺拉猜字谜,诙谐地阐述他对人类的看法。他的言谈对这位老朋友形成了巧妙的挑战。剧中充满了滑稽有趣的对话显示了密勒机智的幽默感。
    《克拉拉》描写的是关于一起谋杀案的审讯。女社会工作者克拉拉被暗杀,而疑凶又很可能是曾被她“平反昭雪”的罪犯之一。性情暴戾的警察中校严厉盘问克拉拉的父亲艾伯特·克罗尔,以图从他嘴里得到有关这起案件的一些线索,但是这位父亲对女儿的生活细节始终守口如瓶,不肯透露。剧中还穿插了对越南战争和大屠杀的回忆。
    密勒说,这两部剧写的是“人们力图忘记过去,以及人们有意为忘却痛苦而采取的办法。往事有的使你感到如负重罪,痛苦难耐;有的又压得你喘不过气来。在《往事如烟》中,老妇人用忘却作为挑战,而在《克拉拉》中,男主人公则以自责负罪的心情不让自己所经历的往事从记忆中浮现出来”。
    密勒以创作伦理道德剧见长,他的作品大多揭露美国“文明”社会的弊病和道德的败坏。他在1949年以表现主义手法写的《推销员之死》,成为美国当代经典性的悲剧。该剧荣获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家奖。密勒的新作是这位作家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密勒笔下的人物似乎都患有健忘症,但他以《往事如烟》作为剧名,只不过是运用文学的象征手法。事实上,这位作家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历史。他一直在敏锐地注视着当今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那些萦绕着他今天所写的人物头脑中的恐怖——20世纪的警察审讯、大屠杀和战争,正是他20多年前奉献给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的剧作《堕落之后》和《维希事件》中所徘徊的幽灵。
    密勒在剧中用生动诙谐的语言阐述了他对人生严肃的思考,《纽约时报》说,“这会使那些认为这位作家缺少幽默感的人感到意外”。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评论说:“密勒是用小说家的丰富语言、诙谐文笔和剧作家的用词洗炼来创作的。”他的“笔法灵活,文风刚劲有力,语气沉稳,充满压抑而又强烈的感情”。密勒在完成新剧作的同时,还写了一本自传,其中坦率地谈到他同影星玛丽琳·梦露的婚恋生活,这是他过去很少提及的。这本自传定于今年秋季出版。(陆伟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