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中国:改革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7-02-27

    【苏联《消息报》1月16日至18日文章】题:中国:改革之路(作者拉普捷夫等)
    去年11月份的一天,我们《消息报》记者组抵达北京进行为期16天的访问。我们访问了四个城市
    ——北京、上海、哈尔滨、沈阳,访问了十家工业企业和农村。
    我们主要关心的是中国的经济改革。一、八字方针中国今天宣布的八字方针包含四个概念:巩固、消化、补充、改善。这表明要完善经济机制,进行整顿工作,建立新的经济模式,进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装,发挥人的智能潜力。在访问期间,我们确实看到改革遍及各个经济领域——计划、财政、价格、管理、商品流通、税收、外贸等等。今天有巨大意义的是专门通过的一项关于厂长负责生产的决定(以前是由党委决定一切)。这项决定明确划分了职责:厂长负责完成生产计划,党委负责思想工作和监督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我们想起在北京东风电视机厂会见厂长的情况。这位厂长34岁时接手工厂管理工作,三年来在完善生产方面成绩卓著。电视机的“机芯”并不完全用进口部件,彩电的零件有85%是国产的。
    这样年富力强的厂长是实行改革后才担任领导工作的,我们在上海、哈尔滨和沈阳都碰到过。他们都坚信经济改革将使中国经济达到新的高度。
    据认为,中国目前正在建立五种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科技成就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市场、消费品市场。实际上,一切东西都变成了商品,无论是钢铁,还是新的工艺,甚至劳动力。
    激烈的竞争迫使个别企业进行联合。中国开始出现一种“横向”联合企业。参加该企业的有不同部门的工厂。这种企业的结构比较灵活:各工厂以平等条件进行合作,搞产品配套,产品销售后获得的利润按比例分配。“改革”大概是中国今天最流行的一个词了。
    今天,不胜枚举的各种试验正在中国全国范围内展开。而最大的一项改革——家庭承包则发生在中国的农村。二、家庭承包有8亿中国人住在农村。从1979年起,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变。
    在上海郊区的一个乡,我们访问了乡长。他所谈的内容使我们大吃一惊。这个乡1986年的收入比1978年高4倍。
    农村家庭生活今天也变了样。70年代时,生活水平高的标志是三样东西
    ——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而今天却是冰箱、洗衣机和彩电了。
    中国农村的改革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举个例子说吧,全国谷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30%。三、商品和市场中国的电视每天晚上播出广告,宣传家用电器、体育用品、新药品等。广告形式生动,有时还采用动画片方式。商店里的消费品丰富是今天中国经济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而且有些日用品已过于饱和,不得不减价出售。对于国营商店来讲,以减价为手段来吸引顾客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长期以来,国营商店的一条规矩就是:“我卖什么,你就买什么,我要多少钱,你就给多少钱。”结果造成商品的大量积压。而居民的购买力却在增长,他们要求高质量的商品,不仅是服装,而且还有家用电器。
    我们在上海参观了羽绒服厂。那里的设备并不很好,但产品质量却很好,样子很漂亮。该厂生产的羽绒服在莫斯科商店里也有。1987年将增加对苏联的出口。与国营商业并存的个体商业十分繁荣。每当夜幕降临,“夜市”就热闹起来,北京、哈尔滨和其他城市均如此。
    中国很乐意同外国公司办合资企业。通过“经济特区”吸收外国资本的做法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
    访问的日子过得很快。在了解中国经济改革情况的过程中,我们经常把中国的改革同苏联的改革相对照。并不是所有的做法都适合于苏联。但也有些十分有意义的方面,例如: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与外国办合资企业,调动居民的储蓄来解决一些城市社会问题,在商业和服务业中发展个体经营等。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