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通产省──日本工商业的保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7-01-30

    【新加坡《联合早报》一月四日文章】题:日本的“通产省”(记者陆培春)
    回顾日本经济过去的一年,人们自然会想起其对外经贸摩擦变本加厉,迄今仍未找到有效对策,也令欧美国家为之更加气急败坏。
    这几年,日本政府一直成为众矢之的,但日本企业却捞得顺顺当当,无往而不利,单是去年一年就获得利益五、六百亿美元,而且还在纽约大买特买不动产呢!
    日本经济一帆风顺,奇迹频仍,到底谁立功最大?
    最近,日本广播协会呈献了一个叫做“经济大国的源泉——通产省”的节目,对我们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颇有帮助。通产省即工商部
    通产省即工商部,它对日本经济发展起带头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因而被形容为“日本工商业的保姆”。这就是说,这部门对有关行业负起相当大的责任。也难怪有人说它是“日本经济发展的源泉”,美国甚至有人建议政府也成立这种部门呢!但有时由于它对日本企业有所偏爱而不理会外国产业界受到的打击,因此被那些红发碧眼的洋人批评为“政府、官僚和商人勾结的日本株式会社(股份公司)的总经理(或总裁)”,甚至骂它是“怪物”、“锁国的象征”、“诸恶的根源”。
    通产省在行政上取得卓越的效果,是因为它擅长于进行“行政指导”。在这种独特的手法下’日本经济不断加强实力。换言之,日本经济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属政府(通产省)主导型。最明显的例子是当外国要求日本在某方面的出口进行“自我约束”(主动限制出口)时,它便指导民间出口产业缔结主动限制出口的协定。有时则劝告面对贸易自由化的产业设法加强国际竞争能力,而且为了让那些企业有充分的准备时期,通产省也会发挥其影响力,延迟实行自由化政策。总之,其任务是通过各种政策以协助日本企业成为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组织以开拓环球市场。通产省与民间企业的矛盾
    通产省这种不成文的行政指导固然发挥很大作用,但有时它却与民间企业发生摩擦,说明这种指导也有问题。这个节目介绍了产品畅销环球的木田汽车厂当年和通产省为了发展汽车业而争吵的故事。当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时,外国要求日本实行贸易自由政策。为了加强本国汽车的国际竞争能力,通产省于一九六一年计划要把数家汽车厂分成三大集团。当时只生产摩托车的木田公司有意开始制造汽车,老板本田宗一郎认为如通产省的计划实现,其生产汽车的美梦便化为泡影。因此他决定跟通产省摊牌,由于遭到本田猛烈的反对,这计划以失败告终。类似不愉快的事件,被形容为战后经济主角的钢铁业也有出现,而且双方的对立也很激烈。
    东京工业大学教授香西指出,日本原本是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且痛感战败打击其工业力量,因此想尽快实现工业化和重化学工业化,而其目标则是后来追上(追欧美)。在六十年代,实际的经济成长成绩比政府规定的宏观经济计划目标更好。如照政府计划做,日本经济便没有今日成就。
    他又说,在很大程度上,日本经济是民间主导型。
    记者也赞同他的看法,事实上通产省是日本经济的一位领导人,日本那活力充沛、讲究效率的私人企业(包括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在内),才是日本经济的原动力。唯有双方互相合作,共同奋斗,才能带动日本经济向前进。政策构想官厅
    在民间企业日益活跃的情况下,今后通产省应扮演什么角色呢?在一九七一年,通产省曾发表一份题为《七十年代展望》的报告书,里头用了不少“知识集约产业”这类字眼,意味着它要从行政官厅摇身一变成为政策构想官厅。
    综上所述,通产省并不是一个没有变化的“怪物”,而是随着时代而改变其样貌当然,它仍然会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一大原动力,但日本民间企业整体的力量不应评价太低。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