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亚太地区的基本格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6-11-28

    美苏对峙的基本格局还将延续一个时候;美中关系有所疏远和苏联期望改善对华关系是最重大的事态发展;美中苏三角关系和美日苏三角关系的演变可能会改变亚太地区基本格局
    【印尼《罗盘报》十月二十一日文章】题:亚太地区的发展趋势(作者印尼远东问题专家李德清)
    自从出现以一九七二年上海公报为标志的美国同中国互相接近的局面之后,美苏的对峙决定了这个地区发展趋势的基本格局。美国除了依赖以经济上实力雄厚的姿态出现的盟国日本之外,同时也依赖认为苏联的威胁比美国更大的中国。美国是在对付在本地区成为海上力量并在越南和北朝鲜取得了立足点的苏联这样做的。
    这种格局估计还将延续一个时候。但是,自那时起就出现了足以促使这种基本格局发生变化的事态和活动。
    从决定亚太地区基本格局的力量对比的角度来看,最重大的事态发展,是美国同中国之间的亲密关系有所疏远,而苏联却正在设法改善同北京的关系。
    里根总统以及它的共和党的右翼领导人的同情心,如果不说是默契的话,是向着台湾的,尽管他们从道理上意识到,在各种势力的较量当中,特别是在亚太地区,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台湾而是中国。其结果是美国采取了两面派的态度。这表现在它执行了仍旧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这使台湾的死硬派更加坚持拒绝北京方面提出的接触政策。除了台湾问题之外,造成美国对中国的热情不如过去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廉价纺织品充斥了美国市场,这对处于困难境地的美国纺织工业有影响。其次是,重视基本人权的许多美国人认为,中国的政治自由化,没有跟上它的经济自由化。苏联的年轻领导人在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看来已经下定决心通过缓和苏联同中国的紧张关系来加强他们在美苏的长期斗争中同主要敌人美国讨价还价的力量。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苏联方面的反华情绪有所缓和,许多思想上奉行教条主义的、反华的、执行强硬路线的老领导人被替换或调走。戈尔巴乔夫对北京提出的三个基本条件中的两个条件采取了灵活的态度。
    上述演变对中国的现代化政策是有利的。而在政治方面,苏联同中国的紧张关系的缓和构成对美国的压力,从而这种压力可能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平衡力量。这是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的。
    但是,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根据亚太地区问题观察家当前的估计,只要中国为了它的现代化政策依赖西方国家,特别是依赖日本比依赖苏联更甚的话,那么苏联同中国关系的改善,近期内仍然不致于改变这个地区的基本格局。
    除了上述美国—中国—苏联三角关系之外,美日苏三角关系也可能改变亚太地区的基本格局。
    亚太地区国际政治观察家一般认为,只要美国还能够依赖日本和中国,并且能够利用它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那么,现在的力量均势仍然有利于美国。否则,格局就会发生急剧的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继续注视美国如何培育同这三个国家的关系。亚太地区国家的国家利益表明,它们更希望出现有利于美国而不是有利于苏联的力量均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