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缅泰边境上的“国军”残部(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6-08-28

年轻一代
    时光无情的流逝。一九五○年初从云南窜入缅甸的国民党老兵现在已是六十开外的老人了。他们多数与缅甸、泰国的华人或少数民族女子结婚,第二、三代多属混血儿,但都讲纯粹的云南话,大多数人不懂缅、泰、老语。他们形成一个与外国隔绝的封闭社会,保留着中国人的传统风尚。
    现在,无论在国民党残部的自立村或坤沙集团的营地,数万华人中当家的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第三代人多数是学生。
    三十多年来,尽管生活不安定,但中文学校仍以各种形式继续开办。现在,在泰境的十三个自立村共有中、小学校十七所,课本及部分师资由台湾提供。台湾每年还以奖学金形式接受自立村四十个学生去那里升学,但是,泰国政府一九八四年六月十二日作出决定,自立村的所有学校应受泰国教育法令的约束,即以泰文为主课;中文为选修课。每周授中文课不得超过五小时。
    去年,笔者参观了一个自立村的小学和初级中学。这所“戴帽小学”已开始上泰文课,但学生对泰文兴趣不大,对中文课却如饥似渴地苦读。他们还利用早晨及晚间系统地补习中文。这所学校的训导主任对笔者说:“中共邓小平主张一国两制,我们学校则是一校两制——正规的泰文教育和自愿的中文教育。我这个训导主任的薪水微薄,自己刻蜡版编讲义,课余还得去种田,但我不想弃教经商,宁愿过清苦的生活。我不图别的,只是为了把中华文化传给后代。中华文化
    ——这是中华民族的骨血啊!”
    在这所学校里,笔者看到一个初中毕业生关在一个空教室里自学。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玩儿,他说:“我们学校没有高中,我正在自修高中课程。不管能不能再升学,不刻苦学习就没有生活出路啊!”我翻阅他的语文课本,中国古典文学占据主要篇幅。也有政治课,里面有三民主义、国际法及大陆文化革命等章节。从这些课文看,学习文化、社会知识是主要的,但也贯穿着反共的思想内容。我还同几个高小学生闲谈,他们对中国大陆的知识少得可怜,但很关心云南家乡的情况。他们对政治已不太感兴趣,反共意识也不强烈,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学得本领去谋求个人的前途。
    实际上,国民党残部的后裔不少人已定居于泰国其他城镇了。在泰南,一些夜总会和酒店里的歌女及招待员就是“九十三师”后代,在泰国一些华文报社当排字工人的,“九十三师”子孙占了相当大比例,因为他们中文水平较高。这些年轻人出生于泰国医院,根据泰国国籍法的“出生地主义”原则,他们自然获得泰国国籍。刻苦努力,有中华民族意识,不太关心政治,对前途仿徨与苦闷……这大概就是国民党残部年轻一代的特征吧!
    (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