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台湾加工出口区的成效与问题(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5-12-30

    三、增加就业机会:区内产业以劳力密集者为主,如电子、成衣、塑胶、编织等,自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三年间,三区吸收的劳动人口年平均成长率百分之五十一点三,同期间台湾区就业平均成长率为百分之四点六;后来,三区降至百分之一点九,而台湾区也降为百分之二点八。总括一九六七年至一九八三年平均就业成长率为百分之十七点九。
    四、引进最新技术:加工区内以外资工厂占大多数,其母厂大部分在国外,由于资金较充裕,生产规模均属中级,设备较新,产品品质、品级也较高,确曾引进不少新技术,但因多属劳力密集产业,技术层级实际并不高。
    面临多项问题目前,台湾的经济虽续采行国外导向的发展策略,但是,产业结构正由劳力密集工业趋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工业转型阶段,加工区原来最有利的竞争条件如廉价劳工因近年工资水准的持续上扬,已削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原本有利的号召,如税捐减免、设厂简便、外汇及贸易手续简化等,也都随着台湾执政当局各项措施的更易、民间资本的累积、全台湾工业区的普遍设立及各种奖励、辅导办法的施行,不复高居优势。区内产业与贸易结构在配合动态比较利益的原则下,虽然也在做适当的调整,如光学、电子、机械等技术密集产业,已逐渐代替了以往劳动密集的成衣、针编织等产业。不过,目前仍然存在下列多项问题:
    (1)加工区有利投资条件相对削弱,使加工区面临发展上的严重瓶颈,有关加工区现行制度与法规,在国民党执政僵化与反应钝化的情况下亟需突破,但甚感困难与缓不济急。
    (2)加工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步调不够快速,无法提高产品品质,国际竞争力也就降低了很多,再加上中共经济特区快速推动的压力,便造成前述的外销困境。
    (3)近年来加工区劳动成本提高,厂商的相对利润显著下降,又加上生产条件改善迟缓,单位劳动生产力难以提高。
    (4)加工区目前共提供了七万多人的就业机会,尤其在高雄及楠梓两加工区的就业女性,约占高雄市制造业女性员工百分之八十,但近年来,社会和经济结构已产生明显的改变,劳力供需已出现失调问题。
    (5)加工区产业工会并无争议工资的主动地位,多年来,薪资水准系采逐步温和方式调升,并未随生产力变动而调整。同时,台湾目前发生低教育水准的年轻妇女劳动结构性供给缺乏现象,区内的低薪资更加失去了吸引力。
    (6)加工区内没有独立发展完整的职训制度,劳动素质无法提高,不能充分适应经济变动。
    (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