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中国教育跟不上经济改革的需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5-08-29

    【西德《法兰克福汇报》八月五日文章】题:中国的经济改革遇到了教育跟不上的问题(作者克雷默尔)
    中国经济改革中一个很少为人注意的难题就是,改革的成功也取决于国家的教育体制能否充分提供各级和各专业的专门人才。
    据一九八二年的统计数字,国家工业企业和建筑企业中有约四千万工人和专业人才,其中有二千九百万是一般工人和新手。经济改革的逻辑是,在今后五年内必须把这个数字翻一番,这是因为农业中将解放出五千万到一亿个劳动力,要通过迅速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来吸收这些劳动力。此外,将有必要继续培养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力中的一半人,以适应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的生产过程。
    估计和比较表明,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规模太小,无法完成赋予它的任务。
    在高级技术人员的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其说在招生名额上,不如说在学习内容上。虽然人们常说,中国十亿多人只有一百四十万大学生(一九八四年),而联邦共和国约六千万人中也有将近这么多大学生,但是这种比较是非常不恰当的。人们可以想一下,中国还有百分之八十的就业人员是在农村,因此所需的技能结构也完全不同。
    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经济对技能的要求。人们对根本的经济内在联系的理解,对企业的组织与领导方法的理解以及对生产管理的理解都是不够的。
    应当指出的是,中国普遍的教育水平不高。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关于中国教育体制结构的信息是有益的。学校有三种,即小学、中学和大学。小学五至六年,还没有实现义务教育。中学分初中和高中,学年各为二至三年。这类学校有三分之二是普通学校,三分之一为各种专业中学。而且同一类型的学校的质量差别很大,其原因是采取了办重点学校的办法。这种重点学校可以得到更多的实物、更好的师资和更好的学生。
    至于总的教育水平,官方关于一九八四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表了如下数字:一九八四年小学在校学生为一亿三千五百六十万人,中学生为四千九百二十万人,高等学校学生为一百四十万人。
    这些数字表明,小学以上的学生所占比例是相当小的,为了提高总的教育水平,就应有更多的中学生。拿香港来比较,那里有小学生五十五万,中学生五十一万二千人。这意味着,在香港实际上所有学生都可达到中学水平,而在中国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超出小学水平。
    然而最麻烦的问题在中学方面,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够(一般是通过全国高考)上大学。这就是说,普通中学生中,大多数毕业生要在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情况下参加工作。另外,中等专业学校的比例也太小。最近有篇文章说,一九四九年以来中国有四百一十万大学毕
    业生,七百二十万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这个一对一点七的比例恰恰说明了教育体制中的计划错误。同大学生相比中等专业人才太少。中国的教育体制结构不符合国家经济的要求。
    如果把目前的教育体制、特别是发展不够的中学阶段作为基础,那就看不出如何能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从质量和数量是满足经济的需要。因此对经济改革来说就缺少就业体制中的中心建筑,而这是在实践中实施技术和经济革新措施的决定因素。
    现在有一些改进的苗头。统一分配大学毕业生的制度今年改变了。现在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大学毕业生由中央统一分配。其余的百分之八十可由大学直接分配给向大学提出要求的企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