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消极因素阻碍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5-07-29

纽约《北美日报》说,中国只有把思想从传统观念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发扬好的东西,克服过时的东西,才能把改革不断推向前进
    【纽约《北美日报》七月八日社论】题:中国文化的负面因素
    中国的改革无论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是空前的。这样的改革有阻力并不奇怪。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消极因素对改革的阻碍也许更严重、更难克服。
    中国文化中有许多非常宝贵的东西,例如重视家庭、关心子女教育、吃苦耐劳、靠勤奋和智慧取得成就。然而,不可否认,中国文化传统中也有负面的东西。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很少变化,被人们称为超稳定结构型的社会,非常保守,惯性和惰性极大,墨守陈规,不敢越雷池一步,凡做一件事,都要看看有无先例,祖宗(权威)有没有讲过,书本上有没有根据。经典上没有的,好象就站不住脚;稍有创新,就会被指责为“离经叛道”。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现领导敢于革新,简直是一个奇迹。
    中国历来闭关锁国,是个几乎不透风的密封体系,长期自命为宇宙的中心,怡然自得,夜郎自大,很少有危机感。在这一点上跟日本很不一样。日本民族是富有危机感的,这就是为什么日本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分别被毁百分之九十和百分之六十,而能在废墟之上奋发图强,创造了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经济突飞猛进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民族性格中的另一个弱点就是中庸之道。温和、不过激,这好象是好东西。俗语说:“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子先烂”,“人怕出名猪怕壮”,就是主张随大流,怕冒尖,不赞成冒尖,谁冒尖就打击谁,专门打击有创新精神取得突出成就的人。这种倾向不利于事业的开拓,又怎么能够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迎头赶上呢?中国古老文化倾向保守;美国的年轻文化主张进取、创新,这个对照是很鲜明的。
    中国农民的理想是“均田”,大家一样多,谁也不要多一点。现在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搞奖金,但仍然是平均分配。嫉妒心实在厉害,先进的工人宁可不拿奖金,或者拿了奖金立即请客,或用其它方式分给大家。
    美国人也讲平等,但他们讲的平等不是效果平等,而是机会均等,大家从同一个起跑点出发。一旦跑起来,就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竞争激烈,谁有本事,谁就跑到前面。而在中国,无能者不是拼命努力,赶上能者,而是千方百计打击、整垮有能力的人。中国的人才大批外流,留在国内的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也常常不被承认,却要外国人来发现,这就叫做“墙里开花墙外香”。在中国不容易发现人才,即使发现了人才,也会保不住人才,这不单纯是一个物质待遇的问题。患红眼病尤以干部为甚,他们最不喜欢有才能的人,感到那是对自己的威胁。
    最后,不能不提到长期传统社会所形成的等级观念。谁的地位高,谁的真理就多,小人在大人面前诚惶诚恐,连头都不敢抬,还怎么谈得上发挥创造精神!
    有一个中国代表团到美国东道主家里作客,主人把第一杯饮料随手递给一位客人,只因这位客人不是代表团团长,“不敢僭越”,竟不敢伸手接过杯子。一张集体照片,从人们站(坐)的位置就可以判断他官职的大小。
    所有这些都是中国人的精神负担和文化包袱。要丢掉历史包袱性急不得,不能鲁莽。中国今天流行的说法叫作“松绑”,不但要改革体制,给企业、事业单位更多的自主权,还要克服观念上的障碍,把思想从传统观念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实行对外开放,放进新鲜空气;运用经济杠杆,鼓励创新、冒尖。发扬中国文化传统中好的东西,克服过时的不适应世界新形势的东西。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够把改革不断推向前进,对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