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台湾“中华航空公司”为何连年出现赤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5-02-25

    台湾“中华航空公司”从一九七九年起,连年赤字深陷财务困境。为此,台湾“行政院”请了美国最大的麦金西管理顾问公司给“华航”“急诊”,寻找病因。麦金西公司的“诊断报告”认为,“华航”营运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对整个航空事业环境的变化反应太慢。它的营运模式已经过时。
    “诊断报告”认为,“华航”营运不佳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权队的扩充过于野心勃勃。仅去年一年,“华航”就接收了价值三亿美元的六架新飞机,把权队平均年龄降到六点八岁,比亚洲其他机队平均的七点四岁还低。这使财务已相当窘迫的“华航”益显捉襟见肘。据估计,到一九八七年,“华航”因购买新机必须偿付六亿美元的借贷和租金。而飞机的利用率却有每况愈下之势。
    二、“华航”为争取乘客,不断提高折扣率,每张票所能获利润愈来愈少,而成本却居高不下。
    三、经营管理不善,服务水准低。“华航”班机的班次不如竞争对手频繁,较难吸引喜欢灵活变动时间表的商业乘客,而商业客舱的利润较高。另外,“华航”班机的时间表,在亚洲各航空公司中则变动最频繁。“华航”的误点在亚洲各航空公司中也最为严重。
    据日本的一项调查,在亚洲各航空公司中,“华航”的机上服务和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在乘客心目中评价最低。与亚洲其他航空公司相比,“华航”机上服务人员少,受训时间短,工作时间最长,而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精神的表现处处可见。
    在管理上,“华航”对员工只有勤惰纪录,缺乏一套明确的奖励制度。
    四、成本高,开源少。‘‘华航”的推销成本居亚洲之冠;燃油成本比亚洲各航空公司的平均值高百分之十八,也居首位。但最难改善的是政策性的增加成本,如为配合台湾当局的政策,开辟了亏本的台北—荷兰航线;由于“人情压力”,对超重行李免费、出售人情折扣票,甚至免费票等等,使成本大增。
    今年“华航”已开始有些改变:开辟了商业人士舱——华夏客舱;完成开辟环球航线的任务。但能否出现生机,还有待观察。(摘编目台湾《天下》杂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